河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新探索(3)

河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新探索(3)

河南省淇县“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三下三进”的基本经验

构建和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是淇县对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

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在真“下”上下功夫

该县所做的“下”就是下到农村基层,下到农村生产第一线,下到广大农村群众之中。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觉地愿意下,而且要下得去、下得实、下得真。一是靠刚性的工作制度保障“下”。该县构建和推行的“三下”“三进”制度,促进和形成了层次结构合理、权力配置均衡、内容协调耦合、链条环节承续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体系,使不同层级的党员干部都有感知百姓冷暖的渠道,都有同人民群众贴心交流的途径,使“下”这项长期但却易于作秀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效杜绝了一些党员干部下基层“坐着车子转转、隔着玻璃看看”的形式主义。二是靠柔性的管理机制激励“下”。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以来,该县县委每月都要对所有服务站及驻村干部通过走访群众、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量化考核排名,排名倒数第一的由乡镇党委书记约见谈话,连续两次倒数第一的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约见谈话。对年终考核优秀的干部则优先考虑评优评先和选拔任用。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着实激励了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使群众过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境遇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在真“进”上下功夫

该县所做的“进”就是走进群众,走进群众的真实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窝窝。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在空间概念上做到走进群众,更要求他们同群众进行心灵层面的碰撞与交融,真正学会并坚持从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用百姓的语言和处事方式同群众打交道。一是带着感情进。感情是“进”的前提,能不能发自内心地爱百姓、敬畏群众从根本上决定了干部能否真正做到“进”。思想问题解决了,人心才有沉下去的源动力。在“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推行过程中,该县广大干部始终坚持真心走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结成深厚感情。二是带着责任进。责任是“进”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进”是被动的、软弱无力的。在“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该县驻村干部被赋予高度明晰的工作职责,他们因此而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收获了高效工作和群众赞誉。三是带着问题进。问题是“进”的导向,没有导向的“进”是杂乱无章、无的放矢的。在“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该县干部不仅清醒地认识到,真正走进群众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始终坚持着眼问题求落实、揭露矛盾谋发展、瞄准不足抓改进,赢得了基层群众的拥护。

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在“下”与“进”的真融合上下功夫

作为工作方法,“下”与“进”关联密切、彼此影响,泾渭分明地实施只能事倍功半,将二者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便可相互促进,便能将其各自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发挥到极致。一是工作建制与“三进”主体的融合。工作建制与“三进”主体,好似工具和人的关系。工作建制再好,如果没有“三进”主体的掌握和运用,便永远是停留在书面上的设计,没有任何实践意义;“三进”主体再优秀,如果没有工作建制作保障,其服务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切实有效地发挥。“三下三进”工作机制将两者真正融合在一起,为该县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坚实载体。二是下沉职权与履行责任的融合。权责统一是行政权力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职权可以保障责任的履行,责任则对职权的行使进行监督制约。没有相应的责任履行,职权下沉将是一句空话;没有下沉职权的授予,履行责任也会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淇县在具体实践中把两者密切融合在一起,开启了该县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动力引擎。三是以客观标准检验“下”与“进”的融合。淇县的实践证明,检验“下”与“进”的是否融合的客观标准检验,就是群众是否得到实惠、干部是否得到锻炼、社会是否更加和谐、经济是否稳步发展。

“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启示

淇县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是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益探索。从表面上看,“三下三进”缩短的是党和政府同群众在空间上的距离,而实际上拉近的却是二者在心灵和情感上的距离。这一工作机制以缩短空间距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密切联系和贴心服务群众为核心,着力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增进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淇县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其经验和做法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要使基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活动到位实在,就必须敦促党员干部带着真情下、带着真情进,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

“怎么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和持什么态度的问题。在设计和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时,淇县就清楚地认识到,推行“三下三进”一工作机制,不是一种只图形式上好看的政治作秀,而是要真情服务群众、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和谐发展。首先认真解决好“为什么下”和“为什么进”的问题。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下述情况:工作建制、工作职能和工作力量虽然下去了,但却是为下而下、为进而进,工作作风依旧;人虽然下到了村,进了服务站,但依然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甚至再到农民那里“揩点儿油”,再给群众添新堵,“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推行效果不言而喻。为切实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淇县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正确看待“三下三进”,明确推进这一工作机制的重大意义,增强其在“三下三进”中有所作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淇县的经验和做法告诉我们,只有把“怎么看”的问题切实解决好了,才能使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能够真正带着真情下、带着真情进,才能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