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具有善于打破常规和禁锢、善于创新性思维的优势,青年人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管理方式、新的企业文化,在创业成功后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是创业企业为中国梦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价值,青年人创业也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价值——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对中国梦的实现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年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者中,青年占很大比例,青年创业者是创业的生力军。有报告显示,在所有参与调查的69个经济体中,25—34岁年龄段的创业者比例最高,其次是35—44岁,两者之和约占创业总人数的50%。在智利、韩国、新加坡、荷兰、英国和美国, 35—44岁年龄段创业者人数比例最高。而中国的创业者年龄分布特征最为独特而显著: 57%的创业者为18—34岁年龄段,不到1/4的创业者为45-64岁年龄段。中国青年创业者的创业力量将会在未来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最强推动力,特别是高学历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效应将会越来越显著。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青年人创业仍面临着不少障碍:
1、技术发明专利产业转化率较低,青年创业行业多为低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
中国在2011年超越美国之后继续保持专利申请第一大国的地位,但在中国专利数量激增的背后,也存在 “虚高”问题:现阶段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还不到15%,发明专利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并不多。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创业计划大赛,且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但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作为极其理性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都不愿意投资给规模小而风险大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因此,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第三产业,即使是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主要集中于一些不涉及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的网站维护服务行业。
2、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缝隙”,创业教育不够成熟。
当代中国大学在学科设置方面往往追求“大而全”,这导致与社会需求的不对口。一方面是 “专业不对口”。根据麦可思2012年的调查显示, 2012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例为67%,较2011届下降了4个百分点, “学非所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则是 “资源不对口”。大学仅提供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创业型人才来说,需要涉及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应用,而现下缺少的正是对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3、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尚不到位,创业融资受限。
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2届毕业生中, 60%左右的创业资金来自父母或亲友;其次的资金来源是积蓄和银行贷款,占25%左右;而由政府提供科研基金、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等资助的比例约为1%。其实各地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项目还是很多的,但有些项目还款期限较短、限制较严格;有些项目启动资金只有几万元,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有些项目是明确要求固定的创业内容,抬高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还有些政策只是为大学生创业者免去杯水车薪的手续费。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不接地气,并不能全方位、灵活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助推青年实现创业梦的一些建议
1、青年创业梦的实现需要家庭和社会推崇创业文化,让创业精神成为一种社会流行。
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包容性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这种创业文化包括自己如何对待个人创业失败,社会如何看待创业失败,如何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等。这种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并不应只存在于开办公司的创业者群体中,不管是在大学时期,还是毕业后创业抑或进入职场,都需要有那么一点创业精神。作为学生,创业精神就是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勇于质疑、挑战权威;作为公司雇员,就是工作时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对于创业者,是要敢于冒风险,在成功与失败面前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整个社会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并不只限于鼓励青年大学生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重在从小培养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使其学会自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领导力以及身体素质等等。
2、高校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进培养机制设计,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
我国大学虽然并不一定要同国外一样往创业型大学发展,但要有一些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机制和模式。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没有专业之分,可以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哈佛的创意实验室也为学生自发形成的创业小群体提供了规划探讨和实施创业计划的空间。又如,杜克大学商学院为具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开设的创业课程长达一年半,学生除上课、实习外,还有机会与具有创业经验的资深校友一起参加案例点评、研讨会等。此外,美国有大约1200所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面向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生源,学费低廉、学制灵活,以教授实用课程为主,例如卫生、商务、计算机技术等,这些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创业打下知识基础。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创业培养机制方法:在传统的课程设置方面,力求科学合理,注重培养基本素养和技能的公共课教育;积极引导感兴趣的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跳出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模拟创业的机会;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对于学生的科技成果和各类创业挑战赛成果,高校可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建立平台,提供奖金,帮助学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等。
3、创造官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形成创业园区的网络化联动发展。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及大学的培养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创造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形成创业园区的网络化联动发展将成为不错的解决方法。例如,复旦大学建设的 “复旦创业走廊”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产业研究院等软硬件平台,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科技园,聚集源自复旦的科技企业近千家,使官产学研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协作发展,为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提供了基地。同济大学也实践了创业园区这一官产学研协作发展的方式,在同济周围2.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形成了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聚集了1800多家设计类企业与工作室,其中80%由同济师生参与。
创业园区作为从创新到创业的产学研转化基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独立运行且有效互补的第三方服务。比如在创业培训方面、与风投和天使投资人的接洽方面、许可证的办理方面、贷款的申请方面、营销策略的咨询方面等等,青年创业者都需要在自己的创业基地拥有专业便捷的第三方服务,来帮助自己的团队能够更专注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创业园区的第三方中介服务应形成覆盖所在区域所有创业者的网络,将地方政府与创业者、投资方与创业者、生产商与创业者、消费者与创业者、创业者与创业者都联系起来,让创业信息更易获得、更易交换,为青年创业者们搭建 “大数据平台”,营造蕴藏丰富机会的创业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