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危机:转向寻求政治解决,局势酝酿拐点
叙利亚危机从2011年初的街头抗议快速演化为全面内战。2012年,政府和反对派的武装对抗陷入僵持。2013年,危机开始经历重大变化。上半年,反对派经过多次整合,力量不断壮大,在战场上与政府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下半年,政府军调整战术,借助来自黎巴嫩和伊朗的支持,在战场上逐步占据优势。8月的化武事件发生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认定这是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所为,宣布要进行惩戒性的有限的军事打击。但随后俄罗斯提出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换取美国停止军事打击的方案,得到叙利亚和美国赞同。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于10月14日正式签署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条约》,并开始依照安理会通过的关于叙利亚化武问题的第2118号决议,与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合作,开始消除化武。根据安理会决议要求,叙利亚任何一方都不得使用、开发、生产、获取、储存、保留或转让化学武器,要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对所有化学武器物料和设备的销毁。目前,这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由此,叙利亚危机从一度即将爆发的外部军事干预,转变为政府、反对派(包括叙利亚境内外的,主要为温和力量)、伊斯兰激进主义势力(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入并不断壮大)三方混战的复杂状态。在三方的较量中,政府优势扩大,反对派收到削弱,激进主义势力扩大。这种态势一方面促使沙特、卡塔尔等国积极寻求在美欧之外,加大对它们信任的叙利亚国内反对派力量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促使美国、俄罗斯以及联合国—阿盟特使卜拉希米等各方加紧斡旋,推动于2014年1月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为政治解决这场危机寻找方案。目前,会议能否如期举行和结果如何取决于巴沙尔是否参加会谈和是否参加2014年大选的抉择,反对派能否整合成相对统一的立场,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区域力量之间以及美俄之间的博弈。
伊朗核问题:实现历史性突破,前景走在明暗之间
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基本延续小布什政府有关伊核问题的“大棒加胡萝卜”的双轨政策框架的同时,从小布什政府偏重使用“大棒”调整为“大棒”和“胡萝卜”并重,在明确划出对实施军事打击的“红线”(即伊朗决定制造核武器和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之后,更加强调使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对伊朗全方位施压,包括:在秘密战线加紧进行“暗战”,加大情报搜集和渗透力度,实施网络攻击以迟滞伊朗核技术开发进程;持续加强对伊朗与核技术开发项目相关的个人、机构、公司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国家有关联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经济制裁力度,通过经济和外交施压等多种手段促使其他国家一起减少从伊朗的石油进口;加大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力度,不断推进与海合会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不断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英、法、俄、中)加上德国与伊朗围绕其开发核技术的问题展开谈判(即5+1+1机制);对伊朗国内社会发展施加影响,为其民主变革力量提供帮助。受此影响,伊朗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断加重,石油收入每天减少1.33亿美元左右(年度损失近450亿~500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40%,汽油产品等价格上涨,首都德黑兰的房价上涨了3倍,里亚尔对美元的贬值甚至超过70%,进口大幅减少迫使政府转而扩大国内生产以满足民众需求。但是,伊朗并未因此寻求妥协,而是通过加快研制导弹和无人机、频繁军演等加强军事防卫能力,增加核技术开发设施,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和对以色列及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目标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同时又保持战略克制,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接触并表示愿意与美、英、法、俄、中、德等六国就核问题继续进行谈判等。伊朗的这些应对措施使得奥巴马政府以压促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下降,加上伊朗在叙利亚危机和伊拉克安全局势等问题上的影响上升,这使美国国内主张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上升,奥巴马政府在伊朗问题上实现某种突破的紧迫感增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