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建设是提升政府能力的根本

机制建设是提升政府能力的根本

虽然组织行为由个体行为构成,但个体行为不能自动形成有序的组织过程。组织通过复杂的安排(所希望的行为轨道和程序)汇聚个体行为并引导其形成所期望的秩序,这种安排就是机制。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需要政府发挥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对政府作为的这种客观需要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西方的政府绩效评估之风结合在一起,使得绩效考核在中国盛行,以至于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进行绩效评估活动,而如何提升政府能力已然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绩效考核局限凸显

绩效考核盛行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可操作性,而这种可操作性来自对政府作为的细化。无论相关指标来自客观数据还是主观赋权,不仅要细化到可操作的程度,还要“量化”得可以“打分”,如此才能成为足以对受评者产生实际作用的“指挥棒”,从而有助于提升政府能力(这里仅指“执行力”)。然而,不能不说,看似客观、科学的绩效评价背后蕴藏着强烈的主观意图。

不仅如此,根据指标来评价政府绩效时,关于政府工作好坏的判断取决于指标设计得合理与否。细化的工作和据此评价的主体通常是专家或上级,因此公民往往被排除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之外。还有,公共问题大小不同、性质各异,而且解决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量化,有些则不能。解决较重大的问题,不仅变量多、所需时间长,而且只能根据抽象的理论分析理解并找出解决途径。量化有时会误导判断和据此做出的相关行为走向,如量化是“平均数据”的时候。为了便于操作而设定的指标具体可感,由此引导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导向某种具体可见的结果,而对那些正在进行中的过程常常视而不见,或者无法将那些必须通过定性分析才可以弄清楚的问题列入要关注的范围。也就是说,因其操作性和量化特征,关于政府绩效的评价通常倾向于结果导向。由于真正重要的公共问题通常难以被量化,这就有可能造成政府工作围绕琐碎的指标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甚至歪曲了政府公共行政的真正目标。

决定政府能力的因素很多,我们必须去寻找其中比较重要或根本性的因素来努力提升政府能力。在众多因素中,上述依据指标的“指挥棒”作用非常有限。因为那些指标相对于真实的政府过程而言,不仅涵盖范围远远不及,而且太过简化。社会科学虽然可以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领域汲取所需养分,但所面对的问题(包括政府及其所要解决的大部分公共问题)却不是能够用线性思维来完全理解的。因此,认真探讨如何理解政府能力,影响政府能力的因素都有哪些,这两个问题是解决如何提升政府能力问题的逻辑前提。

机制建设更符合长远战略

通常所说的能力主体是个体,但在政府能力的语境中,能力概念就必须扩展至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定行为的所有实体。这种意义上,能力是为顺利进行某种活动而发挥的行为主体的能量。但能量是隐形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拥有者做出的种种行为及其产生的作用和结果,因此必须探明这种能量来自何处。

在社会领域中,能量拥有者就是行为实体,而行为实体则包括自然人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国家政府是组织的特殊形态(奥尔森语)。在能力问题上,这两者的能力构成要素及其产生所必要的条件显然是有区别的,政府能力体现为各个要素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能量。为了使得由众多个体组成的组织按一定方向协调行动,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整合这些个体,其次需要组织成员接受该组织的性质和基本运行方式。这就是社会科学的专有名词——体制所具有的基本含义。然而,这种概念意味着体制并不具体参与调整个体或组织行为的过程。尽管新制度主义已经产出了丰硕成果,也愈为学界广泛接受,但在相关学术讨论中有一个缺憾,即并没有区分体制、结构、机制、制度等不同层次的概念,而是将这些统称为“制度”。不区分这些概念的一个明显负面后果,是难以深入了解以上不同层次“制度”的特征和含义,而这有可能在实践中导致改善公共问题的着力点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变得模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