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吃青菜
波兰少女在过新年时,要穿上特别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据说吃了青菜会事事顺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烟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将年终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这5天,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庶民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时钟声响后,才能开始点火烹煮佳肴,大摆宴席欢度新年。
马达加斯加:忌吃肉
在马达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时间内不准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父母赠鸡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赠送鸡腿,表示关心和友谊。
越南:禁止喝汤
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时,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春节食俗:新年第一餐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金丝穿元宝”。
北京人新年第一餐,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即便贫寒之家,年夜饭也非要买点白面割点肉,吃上顿饺子不可。
“请吉症安,万事如意”。
黑龙江多数地区新年首餐都吃“陈年饺子”。旧年腊月二十六日这天,户户都擀比桌面还大的面皮,再用小碗口扣成圆形或剪成方形的饺子皮,以早已备好的馅料包成饺子,放入油锅煎好;吃纯白年糕的,寓意新年全家大小都“请吉症安,万事如意”。
“百好如意,得金得银”。
湖北团风人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主要劳力吃鸡爪,意味“新的一年能抓财”;有的希望后生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新年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藕,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吃了“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能看到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镀银”,“得金得银”。天门干一镇、汉川田二河镇一带,要吃几个“汤圆”,意即新的一年都能得“宝”。
“生活甜美,年比年高”。
湖南湘西苗族人的新年第一餐很是特别,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美,五谷丰收”。该省的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新年第一餐,要吃年糕,意指“一年比一年高”。
“日日红火,年年长久”。
福建漳州一带的人,新年第一餐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喻过日子“日日红火”之意;闽南人呢?新年第一餐则要吃面条,寓“年年长久”之意。
“勤劳长久,甜蜜如意”。
江浙一带部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有“勤劳长久”之意;广西壮族,新年第一餐吃甜食品,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台湾同胞,新年第一餐有的人吃一种茎叶很长的芥菜叫“长年菜”,在菜里还要添加细长的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年年有余,新年发财”。
江西鄱阳地区,要吃饺子和鱼,寓意“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生、钱币,谁吃到分别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吃喝不愁,源远流长”。
广东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淘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
全家所吃的饭菜,俗称“万年粮”,寓意“不愁吃喝”。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吃用米粉和萝卜末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
欢度春节的美食各具特色、举不胜举,其实,在这喜庆吉祥的日子里,不管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它所表达的都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深深祝愿,愿我们每个人来年能幸福、平安、吉庆有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