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古往今来,多少品格贵重的人,都是从贫寒的家庭中走出来;而又有多少金玉其外的公子、富二代,都是毁在了富裕的家庭和溺爱的父母。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逐渐走上富强,某些官员子弟养尊处优的问题也突显起来,这也是一种忧患。贪官子女的堕落,与贪官的家风有关。好多贪官的子女依仗贪官贪污受贿的钱财或出国留学,或创办企业,或大肆挥霍,甚至赌博嫖娼吸毒……官员端正家风教育后代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家风正后代正。论家风,毛泽东的家风堪称第一风。 毛泽东与杨开慧有两个儿子,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毛岸英“贵”为开国领袖之长子,在1942年2月,毛岸英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到延安时,毛泽东郑重而严肃地对他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你学的只是书本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另一所大学,这个大学,过去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后来,毛岸英尊父嘱,背着被子到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拜农民为师了。在抗美援朝中,毛岸英不幸牺牲后,毛泽东发自内心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 毛岸青“贵”为开国领袖之次子,数十年来却默默无闻,过着平民般的生活。开国之初,在中宣部当翻译,他像一般干部那样认真工作,没有丝毫架子,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在婚姻问题上,他不要领导出面,也不要父亲的特殊关照,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女友即后来的邵华谈心沟通,赢得了女友的爱慕;在晚年,他以坚强的毅力与家人一起重走长征路,又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赢得了人们的敬意。一个出身不平凡家庭的人,却走出一条平凡之路,身后赢得了不平凡的尊敬,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平凡的人生之路,为何会赢得不平凡的尊敬?人们在翻阅毛岸英、毛岸青成长历程中不难发现,是毛泽东的家风使他们变得崇高。可以说,毛岸英和毛岸青并没有从父亲身上“借到多少光”。毛泽东的家风,是毛泽东教育家人严于律己,勇于奉献,乐于助人,不搞特殊化,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良好作风,也是民众所称道的平民作风。
自从毛泽东1976年逝世以来,尽管经历改革开放,然而,人们依然没有减去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毛泽东的家风连同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一样,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家风的典范,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使之光大。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