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三农”工作新思维

树立“三农”工作新思维

近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连续十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十年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人口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工业和能源用途拓展,带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保障供给的压力将持续增大;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等制约不断增强;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农业国际竞争加剧等问题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体现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思维,对我们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一是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紧平衡是长期态势,粮食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我国现有的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保障所有农产品的供给,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我们要树立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底线思维、有“保基本”理念。这就是要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上,并切实把最重要、最核心的小麦、水稻、玉米等品种保住、保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此同时,努力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二是树立体制创新的改革思维。现在,经济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对新生活有更多的期望,但一方面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资源的约束、规模的约束,另一方面农村耕地、宅基地不充分、不合理利用甚至闲置浪费越来越多,解决农村发展的困局,必须打破体制障碍,让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让农村现有的要素释放更多的活力,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如果说过去农业农村的发展繁荣主要得益于改革,那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现阶段,要打破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深化改革。

三是树立耕地保护的红线思维。粮食安全说到底还是个生产能力问题,保安全核心是保粮食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最基本的是耕地。从数量上看,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从质量上看,中低产田占70%以上,耕地负载逐年加大,区域性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耕地红线,既有数量红线,又有质量红线。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生产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努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生产率。水利是影响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水利建设,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促进粮食和农业产量取得突破。

四是树立完善土地关系的法制思维。土地关系是农村各类矛盾的一个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处理好土地关系必须坚持法制思维,维护法制尊严,促进法制完善。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等,涉及面广,各方面认识还不深入,但这些又是必须推进的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限定的范围内开展试点。

五是要树立农业发展的科技思维。强化科技兴农思想,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良种培育、节水节肥、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研发能力,真正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要特别重视种子产业的发展,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力量组织好良种攻关,培育和发展“繁育推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