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历史要塞城市哈勒尔(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要塞城市哈勒尔(2)

伊斯兰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根据不同的说法,哈勒尔是在7世纪到11世纪建立的,并逐步成为非洲之角地区伊斯兰文化和宗教的中心。这座城市很长时间是阿达尔阿曼苏丹国的一部分,1520年,在阿布巴克尔伊本穆罕默德的统治下,哈勒尔古城成为了首都。16世纪,阿布巴克尔伊本穆罕默德发动战争扩大领土,甚至影响到当时的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帝国的生存。他的继任者努尔伊穆贾希德,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这座城墙,至今完好,拱卫着古城。16世纪是哈勒尔的黄金时代,当地的文化蓬勃发展,许多诗人留下诗歌。这个时期,哈勒尔同时成为了著名的咖啡,织布,草编和装订集散地。统治者还发行自己的货币,至今发现了最早可能被视为公元1218至1219年发行的。法国著名诗人阿蒂尔·兰波曾在这座城市居住,他的故居现在是一座博物馆。

哈勒尔一直保持着它的独立,直到1875年被埃塞俄比亚占领。后来,哈勒尔被并入了现在的埃塞俄比亚的版图。而铁路的绕过,也使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根据来自中央统计署的数字,2005年,哈勒尔估计有总人口122,000人,其中60000人为男性,女性62,000人。这个估计是根据1994年人口普查,当时这座城市已有76378人。

“穆斯林第四座圣城”

“穆斯林第四座圣城”

“穆斯林第四座圣城”

每天凌晨,在这座拥有82个清真寺的城市里,“穆安津”(伊斯兰教职称谓)们的召唤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哈勒尔被称为“穆斯林第四座圣城”并非毫无缘故。早在十六世纪,经过与当时统治这个国家的基督教皇帝的殊死决斗,该城遂成为独立的穆斯林王国的首都。这个反抗时期的重要遗迹就是始终环绕着这座城市的围墙。现在,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当清真寺尖塔的倒影在黄昏的余辉里拉长,所有城门(每个城门都有各自的名称)依然紧闭,成群的鬣狗就会跑下山,在城市周围游荡。

非洲和伊斯兰传统对当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价值。哈勒尔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她促进了人类价值的交流,提供了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是代表一个或数个文化的人类传统聚落或土地使用的出色典范。

每天凌晨“穆安津”们的召唤声回荡在大街小巷

每天凌晨“穆安津”们的召唤声回荡在大街小巷

责任编辑:牛亚莉、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