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统一”,更期待马上“并轨”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无疑是一个制度性进步,是解决社会养老“城乡差别”问题的顶层设计,向社会的公平正义迈进。既然可以通过制度“合并”来消除“城乡差别”导致的不公,就可以采取“并轨”来解决“身份差别”导致的不公。养老金“双轨制”让不同类型人群的利益“泾渭分明”,并带来一系列的“制度性弊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双轨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马上“统一”,更期待马上“并轨”。或许,这一次的“统一”,为今后的“并轨”畅通道路,抑或积累改革经验。
不得不承认,并轨的复杂与改革的难度,“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养老制度改革,尤其是消除“双轨制”,既然已形成政治共识与社会共识,就必须“甩开膀子”。改革本身就是攻坚克难的代名词,没有难度的改革不能称为改革,不触动利益的改革也不能称为改革。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原本就被寄予“调节差距、促进公平”的重任。如果社保制度本身在公平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仅无法促进公平,反而会拉大不公,出现“逆调节”的不良效果。
“双轨制”有次生危害、衍生危害。某种程度上讲,“双轨制”是昨天的历史欠账,也是今天的改革欠账;或是体制转轨的共同障碍,或是社会转型的共同阻力。“双轨制”诞生于计划经济年代,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只要“双轨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就有缺陷,社会转型就不完美。从这个角度看,养老金“双轨制”不仅成为社会保障的不公平元素,而且成为社会转型的阻碍,危害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与完善。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逆转“双轨制”肯定很难,但决不能“遇到红灯绕着走”,也不能“连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有效地解决养老金“双轨制”,考验改革的决心,考验改革的睿智,考验改革的力量。其实,养老金“并轨”更利于释放改革红利。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新理念便是,通过将改革的“红利”与市场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结合,走出一条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利”“力”叠加的新增长之路。双轨制或多轨制,让改革红利“分流”,并且是苦乐不均、贫富不均。“利”字当头,必须改革“向前冲”,是谓路径;红利分配,必须走向“公平轨道”,是谓公正。
城乡养老并轨,中国的划时代突围
城乡差别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大的现实不公平,而养老金二元结构又是城乡差别中最大的差别,近年来饱受质疑。城乡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缩小城乡差别很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或被最终证明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从农村破茧,盛开全国。但农村最终没有跑赢城市。中国东南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逐渐有了吸引力,但这类区域的总面积和总人口都在全国农村和农民中处于少数。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挑战。
促进农村的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革命性进步,政府看来需要扮演关键性角色,只靠农村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这次合并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政府下决心挑起这份担当。如果落实这一制度进展顺利,整个中国的社会面貌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写。
应当说,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积累,为这一革命性的变化做了相当多的铺垫。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有了立刻消除城乡差别的充裕财力。养老制度统一是对城镇化的又一催化剂,它将使农民工转为市民更为方便,使这种人生转变更有可能一气呵成。它的任务不仅仅是直接缩小城乡差别,而且是为最终消灭城乡差别扫清道路。
尽管政府下了统一养老制度的决心,但完全实现它,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地埋单。中国农村经济需要有新的突破性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城市就业机会,农民个体致富的机会增多,社保的来源就会更丰富,农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公平的养老条件才能成为可持续的社会福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