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决小升初“补习热”,均衡教育资源是关键(2)

【案例】解决小升初“补习热”,均衡教育资源是关键(2)

如果将相关的政策与家长的选择割裂开来分析,应当说,哪方都没有错。对政策来,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让无权无势无钱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对家长来说,这样做未必就能体现公平。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并没有按照公平原则进行。不同的学校,教育条件、教育水平相差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好学校区域的孩子,自然会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高的教育平台。反之,其他孩子就要处于相对不利的地步了。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只强调就近入学,而不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有效调整,此项政策就会成为一个摆设。搞不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事实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多少年的教育不均衡发展以后,优质教育资源都已经完全集中到了少数好学校手中。从办学条件到师资实力,从教育环境到学习氛围,从教师待遇到学生生活,都是其他学校所不能比的。而最终的结果,则体现在升学率上。如此一来,还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呢?这样的学校又怎么能够不越来越紧俏、越来越贵族化呢?如果一个文件就能将这样的格局打破,那完全是痴人说梦。

要想打破这种平衡,建立真正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教育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调整,将好学校的老师比较均衡地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分配和调动。同时,财政拨款等优先向教育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使这些学校的教育条件,师资实力等能够得到较大改善。

在此基础上,取消升学率,取消对学校的进行分类。只有这样,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才有可能得到体现,家长也才能对就近入学买账。否则,新政只会成为一种摆设。

“小升初”新政为何难给“补习风”降温?

“小升初”新政出台,却难给“补习风”降温,在我看来,这并非意外。要让孩子免于上特长班之折腾,仅靠一纸《意见》,显然还不够。

首先,《意见》能否得到执行,公众仍在观望中。其实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可该规定并没得到很好落实,基于此,有些家长难免会对“小升初”新政的效力惯性存疑。

这种对政策失灵的担心不乏道理,在目前的教育管理语境中,“权力择校”恐难以避免,而学校也难拒绝上级部门布置来的“条子生”。而在此疑虑下,送孩子继续上特长班,自然也成了不得已的法子。

其次,我国各校、各学区存在事实上的办学质量、条件差异,实行“单校划片入学”或“多校划片入学”,并未改变个中差异,在此情景中,就算严格落实“小升初”新政,也可能出现两类择校:一类是政府允许的特长择校,根据《意见》,到2016年特长择校将控制在5%,虽说特长招生名额在减少,可这不妨碍一些家长让孩子上特长班积攒筹码。另一类是有经济实力的家长买学区房择学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