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未来:中国家庭的时代病征(4)

变革与未来:中国家庭的时代病征(4)

熊淑萍说,联谊会定期有活动和聚会,大家都是同样的失独父母,伤心的事可以说,开心的事更可以说。尤其是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而不是独自在家对着孩子的照片流泪,这样才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日子总要过下去,孩子不在了,我们更要替孩子好好活着。”她说。(记者 张莺 张紫赟 刘巍巍 张琴)

网络时代,交流在变化

电脑、手机、ipad上的便捷交流或浓或淡,带着温度,遥远触手可及,距离变出韵味。新技术、新兴社交媒介正在快速“侵入”日常生活,沉浸其中的一代人获得快速而海量的信息,产生了不同于家长的思维。而在亲情的另一头,家长们也在家庭关系的嬗变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适应各种新兴媒介。

“网络家书”里的笑与泪

对“80后”女孩章燕而言,隔三差五和老家人视频通话成了最重要的精神享受。她虽在广西南宁结婚安家,但对河南老家父母兄妹的思念日益强烈——“可能这是远嫁女的心理补偿吧”。

2010年,弟弟结婚,章燕在河南农村的家里也安了电脑。随着小侄子的出生,娘家的喜怒哀乐也牵引着章燕的神经。从那一年起,三五天一次的QQ视频通话渐渐成了章燕的生活习惯。

通过视频看到家里的一些琐事,作为长女的章燕难免“发表意见”,包括父母、弟妹照顾教育小侄子的方式等。令章燕苦恼的是,视频虽然有声有像,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几个回合下来她甚至与家人产生了不大不小的矛盾。她明白,这本质上是她这个基本脱离了农村生活的大学生与家中亲人“农民式”生活的矛盾与差异。

章燕的朋友夏玲去年底刚生了孩子,这个来自湖北、住在南宁的年轻妈妈更是把微信功能发挥到极致。从怀孕开始她就建了一个家庭微信群,拉进表弟、表妹等一众亲戚的微信,在里面分享生活的点滴。孩子降生,新生命早已通过网络给远在湖北的亲人们带去无尽欢乐。

新媒介改变“单向度”家庭模式

“我妈天天发朋友圈,不是心灵鸡汤就是名言警句,有时候还卖个萌发个自拍啥的,潮爆了。”在北京求学的大学生吴莎告诉记者,她妈妈现在很少给她打电话,基本都在用微信联系。

吴莎的妈妈刘丽萍在河南某电视台工作,以前并不乐于接触新生事物。“我以前很少玩电脑,回到家也就看看电视读读书。自从姑娘到外地读大学,为了和她视频聊天才开始玩起电脑,接触多了就有了兴趣,现在啥新鲜就玩啥。”刘丽萍说。

吴莎说自从妈妈“潮”起来,母女两个人的关系拉得更紧了。“以前不好意思当面说的,现在在微信上都能聊得开。”吴莎感觉到接触了新媒体的老妈更能理解她的想法。“原来的亲情又加上了一层友情,一家人更亲了。”吴莎说。

“以前我特别看不惯姑娘说话没头没尾,做事大大咧咧的,没个女孩子样儿,经常批评她。后来有一次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女汉子’,突然就想明白了。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再拿老眼光老标准看人看事才是老古董。”刘丽萍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