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未来:中国家庭的时代病征(5)

变革与未来:中国家庭的时代病征(5)

莫让新兴社交媒体催生“家庭沉默症”

与在一些家庭起到顺畅沟通作用不同,新兴社交媒体对另一些家庭的成员感情沟通客观上形成“阻力”。

在合肥市民晓莉(化名)看来,如今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已经严重“入侵”家庭。晚饭过后,晓莉的爱人就在画面闪烁的电脑前专注“战斗游戏”。在卧室床头的地上,一个插满手机、ipad等各式充电器的插座板特别引人注目。不一会,晓莉4岁的儿子抱着ipad来到房间,径直走向床头的插座板,动作娴熟地给设备冲上电,趴在床上又继续沉浸在“电子世界”里。

“每天晚饭后几乎都是这番场景,下班回家以后除了在一起吃饭外交流都不多,大家都在各干各的事情。老人爱看电视,做晚辈的不能阻挡;老公爱打游戏,我说了也没用;儿子还小,不给玩就闹,回家感觉比在单位还冷清。”她苦笑着说。

“现在孩子们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可能不是互相问候,而是问家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65岁的杭州市民、退休职工关美华说,为此,她和老伴商量,马年春节前特地装了个带宽4M的路由器,“时代不一样了,还是自己主动适应下一代吧”。

母亲的这一举动反而让儿子张子浩羞愧不已。“现在很多家庭里,亲情‘信号’的强度远不如一个WiFi信号。”张子浩告诉记者,以前,为了躲避长辈们唠叨,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低头看手机、玩ipad,找到WiFi信号就像找到了组织。

“其实,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亲情也是一个无线网络,吸引着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他希望通过自身的遭遇,提醒和他一样被新兴社交媒介深深影响的年轻人:晚年的父母,希望的不过是和子女好好聚一下,这就是最大的满足。“多陪父母,不要让WiFi代替了亲情。”

家庭迎来自由与隔阂并存的信息时代

儿子放假回家让江苏徐州市民刘玲玲很高兴,但一天到晚不是对着电脑就是对着手机的儿子又让她很郁闷。“大概这就是新形式的代沟吧。”刘玲玲苦笑着说,她努力和儿子沟通,但得到的却是不多的回应。“其实我也在玩微信,在上QQ,但是感觉我和儿子关注的东西还是有所不同。有点不得不承认,我有点接受不了他喜欢的,他对我关注的也没什么兴趣。”

“90后”的天宇(化名)说,这种隔阂真怪不到网络或者手机上去,可能只是一种放大效应。代沟一直都有,年轻人和老人想的东西永远不一样,换句话说,爸妈他们年轻时何尝不和我们现在一样活跃,只是手机和网络这些技术的发达,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开放,人际关系距离更短。不过,这些新媒介的海量信息涌入确实占据了我们大量时间,才让这种代沟、隔阂更明显。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建刚认为,过去20年间全球传媒业与通信业的创新发展,让家庭与智能化的通信电子产品联系愈加紧密,新通信技术正在重塑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对应的负面评价并不鲜见,如离婚率快速上升,家庭关系不稳定,恋人关系很脆弱,婚姻与家庭内部的关系“配重”开始下降。

但不得不承认,个体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有了更多选择。“无处不在的通信方式造成了无处不在的关系与生活状态,技术在社会背后的隐形架构使得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李建刚说,在信息化社会,家庭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的功能正在减弱,人们开始强调人际关系中个人的需要。现在,几乎处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开始了独自生活,而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笼罩着人们,并不断增强他们独自生活的能力。(记者 谢樱 王大千 段菁菁 张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