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是党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

为人民服务是党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

 ——论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等人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时,就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后来,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反复阐述和强调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一道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权威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领会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从实际出发,确立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价值目标

任何群体和个体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中,总是遵循一定的价值观,特别是有个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就群体而言,总要解决为什么人和怎样为人的立场问题;对个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人生观问题。价值目标作为群体或个体的总意向或最高目的,它联系着主体的一切行为活动,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社会实践中,体现着主体的理想追求。价值目标的选择是以主体对利益的理解为前提的。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一切为了群众,就是为人民服务。

一切为了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这是从文艺这个领域指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天义务劳动》中强调:“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为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在这里,列宁把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具体到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上,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观。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开篇就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同上书,第1094-1095页)“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上书,第1096页)此外,毛泽东还在其他著作中,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强调它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宗旨的问题;提出它是每个革命者一切言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大体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从提出到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