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4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4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2)

2014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7.5%左右

2013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物价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5%左右,物价上涨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10%,名义投资增长达到19%,低于2013年的19.6%。

“随着2013年企业效益总体略好于2012年,预计2014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有所提高,将高于2013年的水平,更加接近于GDP的增速。”李雪松说。

2013年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保障了经济金融运行的正常秩序,支持了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2014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M2在14%左右、M1在9%左右、贷款增长率在14%左右,经济运行中的资金是有保障的。2014年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根据CPI增长率的变化和外汇储备数量的增加而择机出台。

“现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这是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经济增速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

黄群慧表示,进入工业化后期,2011—2020年,中国工业的潜在增长区间将从1993—2007年的11%—13%下移到8%—10%,到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后,中国工业的潜在增长区间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为6%—8%。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在新一轮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被突出出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认为,深化农业改革,应对农业发展挑战,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从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农民和市民同工同酬、同城同权入手,保障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权利,提高竞争的公平性;从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入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鼓励经营权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等。

“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回归实体经济。”王国刚说。他认为,当前应以公司债券为基本抓手,推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展开中国金融体系再造的工程。在金融运行中,存在着众多可用公司债券予以化解的矛盾:货币供应量高企、银行信贷资金的期限错配、推进债务率降低、推进资产证券化、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熨平股市波动。

“‘财税体制’这个词我们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很多人对财税体制包含的内容并不太清晰,总的来说,财税体制指的是四件事: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财政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由此,他认为,财税改革要注意整体的改革方向,四方面都需要有所顾及。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描述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筑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高培勇表示,围绕总方向的变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四个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财政收入主要是改革税收结构,财政支出要着眼于稳定税负和调整GDP分配格局,预算管理要实现“规范透明”,财政体制要坚守“分税制”。

2012年以来,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许多产业的长期需求的年度需求峰值已经达到,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被长期需求增长所吸收,那么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就成为真正的产能过剩。”黄群慧说。

如何治理产能过剩?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短期来看,应以避免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整体陷入生存危机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要目标,产能调整与供需调节则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是化解调整过剩产能最为有效的手段。

“从长期来看,完善市场机制是根治产能过剩之道。”李平表示。具体来说,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体制缺陷,并增进市场机能,以充分发挥市场利用分散信息、协调供需平衡、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高效率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