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大典型错误看官员专家如何远离“雷语”(2)

从10大典型错误看官员专家如何远离“雷语”(2)

与超越常识范畴类似的错误,还有举例类比不当、回应缺乏理论支撑。类比不当尤其以专家错误言论为多。与知识层面较为普通的公众相比,作为学术权威的专家的专业解释容易引发过度猜想。在热点事件中,官员与学者对理论掌握不足而做出的错误解读,也容易引发网民代为诠释,造成舆情危机的二次传播。专家与官员对研究成果过度自信也容易产生“雷语”,导致网民的不信任与舆论敌意。典型“雷语”如“镉超标大米不是毒大米,吃一两年没问题”。

与以往相比,胁迫类“雷语”已较少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媒介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公开使得“威胁”的作用日减。专家认为,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官员往往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面对舆论批评容易产生过度反应而口出“雷语”。此类舆情配合突发事件往往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具有较强的烈度。

在这些“雷语”中,违背基本法治观念型属于较为严重的错误。有专家强调,坚持法治是为官一方的话语底线。部分官员在突发事件的回应中,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无视基本司法事实等情况,值得警惕,应当杜绝。

  规避危险语境

“雷语”的出现,看似随机偶然,实则有着内在的必然。庞胡瑞说,规避“雷语”带来的危险语境,既有通用的原则性方法,也有针对不同类型“雷语”的特殊方法。

无论是哪种“雷语”,一旦经舆论发酵会产生围观效应,尽快致歉是最好的处置办法,尤其是超越常识范畴的错误,诚恳而有效的态度才能平息言语失当带来的舆论批评。对于举例类比不当的“雷语”,需在诚恳致歉基础上,坚守科学态度,加强正面信息和科学权威信息发布,防止以讹传讹。处置解释引发新质疑产生的“雷语”,在致歉的同时还应注意评估再生舆情烈度,防止继续炒作。

提升媒介素养,加强舆论表达的自律,是减少“雷语”的关键。官员和专家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管好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体工具。从2013年的多个案例中看到,官员和专家故意表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较少,多为舆论谣传与媒体传播偏向,这提醒官员和专家要更准确、更谨慎地发声。

回归专业性与科学性,是对抗缺乏理论支撑型“雷语”的最好解决办法。聘用第三方、公开过程和结果、媒体真实客观的解读等措施都有利于体现“专业性”。可以及时召开后续新闻发布会做好细节解读,帮助民众正确认识问题,抢回专业性话语权,从而化解舆情危机。针对政策信息不能满足民众期待的现象,信息发布方要预测舆论发展趋势,加大解读,争取公众了解与理解,减少冲突。

问责是处置恶性极端“雷语”的通用手段,多适用于违背基本法治观念和出言胁迫型“雷语”。由于威胁性话语被舆论放大,容易引发舆论的再度关注和舆情的再聚焦,应对此类“雷语”要坚持法治精神,厘清事实,及时对官员问责,防止舆情负面效应的放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