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愁谁来建构“草灌乔”的城市文化生态
这是缓释“乡愁”的添加剂。一个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应该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草灌乔”结合的多元体系。
现在不少大中城市都在投巨资建造豪华甚至超豪华的歌剧院,在发展“精英文化”上费尽苦心,而对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的发展却摆不上议程,投资甚少。在一些人头脑里,似乎高档次的、世界一流的歌剧院才是主流文化,才是自己政绩和才能的代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城市文化建设只向精英层偏斜,而适合大众口味、平民口味、草根口味的文化建设很少有人关注。坊间戏言,城市成了领导的城市、富豪的城市。
那些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高档歌剧院看不起,也不愿看,适合自己的大众化文化又极其贫乏,工余时间,无所寄托。无事则生非,打牌、赌博、酗酒、混迹色情场所者屡见不鲜。矫正理念,少一些只供富豪达官享受的“阳春白雪”文化,多一些适合底层社会自娱自乐的“下里巴人”文化,如图书阅览、书法绘画、乡村歌舞、杂技戏曲等,因为后者是一个城市活力和城市精气神的体现,也是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象征,它可以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社会找到精神栖居之所。
故乡是很多中国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旅途中对家乡的情感纠结。乡情和爱情一样是中国人永恒的主题。这里有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摆在我们面前,今天的乡村是前线还是后方,农民进城是攻入了城市还是撤退到了城市,值得我们思考。今天中国的乡村是时代的前线,是灵魂的后方。说它是前线,因为三农是全社会聚焦的焦点;说它是后方,因为每个从那里走出来的人都会时时泛起挥之不去的怀念。
城镇化是文明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当下中国,城镇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推进城镇化不是建立在一刀切地消灭村庄的基础上。只要人类还需要粮食,就必须有一定的村庄保有量。应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城市的存在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乡村是城市的源头活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但在世博会上却开设了一个乡村馆,它以宁波滕头村的生动实践告诉人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对游子来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对故乡的两个“真好”的感叹:年轻时,终于离开家了,真好!到老年,终于又回到家乡了,真好!“乡愁”贯穿于人生这段从“离”到“归”的全过程,但如“归”后已找不到往日的记忆,“乡愁”将变成无尽的延续。“乡愁”可以看作中华文化之根之源,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这是顺应世情人心的卓见,这是对承继传统文化的呼唤,这是对中华民族须保根护源的告诫。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