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乡愁”其实也是“城愁”

北京:“乡愁”其实也是“城愁”

专家·语粹

●“乡愁”其实是“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

●乡村与城镇的关系就像一对夫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如果把乡村全部改造为城镇,那就变成了“同性恋”,人类将无法繁衍。

●今天中国的乡村是时代的前线,是灵魂的后方。说它是前线,因为三农是全社会聚焦的焦点;说它是后方,因为每个从那里走出来的人都会时时泛起挥之不去的怀念。

●“乡愁”贯穿于人生这段从“离”到“归”的全过程,但如“归”后已找不到往日的记忆,“乡愁”将变成无尽的延续。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愁之所生者多元,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有“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的农民工之愁;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文人之愁;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士大夫之愁。不论哪种愁,其源盖出于异乡的孤独、思乡的愁苦和归乡的尴尬。“乡愁”其实是“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乡愁”的完整意义应当是“城乡之愁”。概而言之,“愁”出九脉。

一愁被城市一元文化包裹

“家家包铁栏,户户装猫眼。电话聊千户,不与邻家言”,大体是城市人现实生活的写照。身居水泥森林之中,拥挤的空间、阻塞的交通、污浊的空气、充耳的噪音,不胜其烦,不胜其扰,不胜其愁。城市人口的集聚,来自天南海北,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家乡各具特色的文化走到这里,而这个陌生人社会几乎让所有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必须去掉家乡味,用这个被格式化的标准改造自身,适者才能生存。这对于从熟人社会走来的群体而言,是呆板的、单调的、生硬的、冰冷的,失去了乡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温情的特性。这种由乡而城的两种文化冲撞,自然产生“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况味。

二愁“小桥流水人家”的故乡风貌何以得见

“谁不说俺家乡好”、“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是中华民族融化在血液中的传统文化。故乡不论贫穷或富有,落后或发达,是自己可以骂一千遍也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家乡的颜色、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情调、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镌刻在每个人大脑的“硬盘”上,不管身居何处,常会触景生情,常于梦中浮现,这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特殊情感。刘邦虽然贵为天子,但也未能免俗,在当了十二年皇帝之后的公元前195年10月,回到故乡沛县住了20多天,天天大宴乡邻,并意气风发地唱出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千古名句。

每个从故乡走出去的中华儿女,尤其身居闹市者,思乡念家自是情理之中,他们思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思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思念“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思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现在,“灭村运动”、“农村脱农”的谋划时常见诸报端,似乎农村无农才算过瘾了,其实农业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载体之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