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的春节 脚下的故乡(3)

笔端的春节 脚下的故乡(3)

——人民日报2014年“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核心提示:走基层不光是旁观,不光是感动,更要让心沉到最基层的生活中,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今年我到部分铁骑农民工家中走访,听他们讲打工生活、讲对家人和孩子的思念、讲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担心这活儿后继无人”

“关角山海拔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我担心这活儿将来后继无人。”1月18日,关角隧道,寒风刺骨,青藏铁路公司察汗诺接触网工区组长张连庆说。关角山下是个风口,“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八九级大风是家常便饭。特殊的工作环境,给这个班组的师傅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病痛。何寿昌师傅快50岁了,是班组的老大哥,患有类风湿。他的手肿得像面包一样,一摁一个窝。老何上厕所时蹲不下去,经常痛得龇牙咧嘴。“我们这里有四高,海拔高,工友们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年轻工人雪鹏才20出头,早早患上“三高”。张连庆说:“工区在荒郊野地,小伙子们找女朋友特别难。一些年轻人不愿干,很难招到人;好不容易招到了,很难留住。”

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在此坚守呢?张连庆说:火车一天不停,这里一天也离不开人。

本报记者张志锋:

特殊的工作环境把他们炼成了“特种工”,能吃苦,能受累,更不抱怨。当我们挖空心思去探究其背后的“精神支柱”时,答案往往令人失望——丝毫都不“高大上”。的确,这些设想在现实面前大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无病呻吟。最美的其实都是最朴素的。正如他们所言:火车一天不停,这里一天也离不开人。这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反过来,假如没有他们的默默坚守,这里又将怎样?

【反响】

1月21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此稿,当日点击量超过23万次。1月25日,新华社在一篇通稿中对此文进行点评:《青藏线上除冰人》展现了忙碌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黢黑隧道的铁路工人风采。一位除冰工人看完报道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关角隧道建设难度极大,建设时曾有媒体报道。建成后这么多年,很少有中央媒体关注,你们的一篇报道对我们而言就是“氧气和面包”。

除夕拍照 新闻不小

除夕清晨,河南省民权县城大雾突降,一名叫白涛的机关干部悄无声响,驱车40里下了乡,到他的农民联系户家里拍“全家福”。

“转变作风,县里要求机关干部下村联系群众,给群众办实事。我是宣传干部,学过摄影,想着给我这十家联系户一家拍张‘全家福’,这比送春联啥的别致嘛。外出打工有的家除夕当天才到家!别看就十家,跑三趟都没拍完!”

“不去不行吗?”“不去?提拔干部、评优评先,先到村里问联系户,问办过啥实事、办得咋样,如果不咋样,一票否决了!”白涛挺老实。

我随机到几个村敲门了解,下来的联系干部,有帮着申请危房改造资金的、有给送农业技术的、有帮着联系医院看病的。有孩子从枕头底下把干部阿姨送的袄捧出来,不舍得穿。许多故事传为佳话。

本报记者李智勇:

这段我写进了我的“走基层”稿件《聊天聊出“年数据”》中。说实话,没准备写这事,给农民拍张照片也不算什么嘛。但后来采访别的事时顺口一问,发现这个“全家福”后头有新闻。作风改变,执政水平的提升,要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适当的激励机制。一约束,干部不舒服,百姓舒服了;一激励,创意、智慧和实效,倒逼出来了。长期坚持,内生动力出来了,干群关系融洽了。

【反响】

稿件见报后,白涛的领导勉励他:干得不错,上人民日报了!不能松劲啊,下回“作业”布置简单了可不行,你是名人了嘛!

河南民权县委书记王仲田说,稿子写得好,对我们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是鞭策。产业聚集搞好了,民生事业做实了,干部作风转变了,事就不难了。“不瞒你,两年来没出过一起去北京上访的了!”

“盼着蔬菜卖个好价钱”

从播种到收获再到运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一季的努力付诸东流。去年12月份,云南部分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天气,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在云南省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几百亩受灾的豌豆田枯黄一片,看着令人揪心。

种菜很操心,卖菜更闹心。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珠塘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民魏有天说,前几年,每到丰收季节,最担心忙活了半年的蔬菜卖不上价格甚至卖不出去。有一年,冬瓜产量太大,卖价抵不上人工费,许多农民干脆让冬瓜烂在地里。

“我们种地不想大富大贵,就盼着土地有个好收成,蔬菜卖个好价钱。”魏有天说。

本报记者王珂:

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有不少欠账。因为渠道不畅通、市场信息不对称、初加工设备不足等,农民地头“卖难”,市民菜场“买贵”。费了很大劲在生产环节提高的效率,又损失在流通环节上。农口对“流通环节增效”的需求很大,呼声很高。培育好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实施好一批产销对接项目,让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更顺、环节更少,是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举措。

【反响】

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在显著位置转载,并得到商务部主管领导以及海南省、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商务部新闻办官方微博、云南昆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微博、江苏南京市玄武区商务局官方微博等转载了报道。“希望中央媒体的记者多到咱农村走一走,多报道田间地头新变化,多听听老百姓心里话,多为农民呼吁解决一些困难。”龙云经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曹盛祖说。

“非洲屋脊”挖掘中国正能量

他叫彭大军,48岁,是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的一名教师。13年前,他刚来埃塞俄比亚时,当地学校没有饮用水,只能每周末开车去附近小镇购买。实验室里没有做种子化验的器皿,只能用打印机的蜡纸折成小盒子来完成。过年没法回家,也不能像现在这样通过电话或网络给国内亲人拜年,只能书信联系,一般要20—30天才能到达。他在这里一待就是13年,培养的学生遍布埃塞俄比亚。

在异国他乡带给记者感动的还有他们: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国际公司在阿达玛风电项目二期工程加班加点工作的200余名中国员工;为了在当地雨季来临前充分利用施工黄金期的中铁二局员工们,春节期间他们依然奋斗在埃塞俄比亚轻轨项目又苦又脏的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倪涛:

采访中记者不禁感叹:中国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中有哪一项离得开这些个人和企业的不断付出?而他们在条件艰苦的非洲大陆上克服万难、不断进取的故事,却因为各种原因常常不在媒体的聚焦范围之内。随着中国媒体人在非洲大陆上不断深入、越走越远,相信类似饱含正能量的故事一定还会不断被发掘。

【反响】

《他在“非洲屋脊”过了13个春节》报道刊出后,多家媒体转载。彭大军激动地告诉记者,国内已经有好几位同事和朋友通过网络对他表示慰问,并赞扬他的经历饱含着正能量。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的其他教师也表示,将以彭大军的经历为榜样,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希望国内记者今后能够多关注世界各地打拼的华人,用敏锐眼光发掘出更多的“彭大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