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源及其平衡方法

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源及其平衡方法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按照经济学原理,对于结构性问题是不可能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的,因此,当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由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时候,想要通过汇率升值的方法来加以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国由结构性原因造成的贸易顺差是不能采用资本项逆差的方法来加以平衡的,比较可行的方法只能是经常项的调整。

■为了实现经常项的自我平衡,或者减少经常项顺差,就必须减少政府产业政策的干预,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为1.7%,但到了2007年的时候,中国经常项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到了10.1%。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极力主张中国政府采取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实现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再平衡。于是,从2005年开始,宏观管理部门首先将固定汇率改变成为有管理的浮动,接着又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刺激消费(内需)的政策,试图以此来减少经常项顺差,实现国民经济的内外平衡。

消费对出口之边际替代“不经济”

自从实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以来,中国经常项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迅速下降,到了2012年底,中国经常项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减少为2.3%。随着中国经常项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下降,中国的贸易增长率急剧下降,中国进出口增长率从2003年的高点(37.1%的增长)快速下滑,到2012年时,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仅为6.2%,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经济增长的减速。

出口下降与经济增长减速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变量中(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38.5%上升为2012年的47.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38.5%上升为2012年的55%,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5年时为22.8%,但到了2012年时却大幅下降为负的2.1%。可见,出口对经济增长之贡献程度的下降程度要远远高于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之贡献程度的提升,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消费对出口之边际替代“不经济”,这意味着用消费来替代出口是得不偿失的,并且正是由于这种得不偿失的替代才造成了经济增长的减速。

因此,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下滑,就必须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调整。根据以上的分析,既然导致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净出口的下降,那么唯有促进出口的政策才能恢复经济稳定增长。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然后再来讨论可行的政策措施。

本文关键词: 中国贸易顺差 价格调整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