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这条路 有起步无终点

学雷锋这条路 有起步无终点

摘要:今年72岁的孙茂芳自入伍后就开始实践雷锋精神,先后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并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先后资助了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

照顾孤寡资助贫困 发动身边人做好事 道德楷模孙茂芳

——学雷锋这条路 有起步无终点

 

孙茂芳曾照顾多位孤寡老人的起居,当年他就是用这口锅做出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孤寡老人的手上摄/法制晚报

 

孙茂芳曾照顾多位孤寡老人的起居,当年他就是用这口锅做出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孤寡老人的手上摄/法制晚报

记者 郭谦

今年72岁的孙茂芳自入伍后就开始实践雷锋精神,先后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并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先后资助了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

孙茂芳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两次获得中华慈善奖,两次被授予“全国敬老之星”和“全国敬老楷模”称号,被赞为“京城活雷锋”。

孙茂芳日记摘编

1981年5月9日

我愿意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因为它可以点燃光明,带来温暖

1982年3月7日

学雷锋做好事,绝不是心血来潮。它不仅能助人为乐,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社会环境

1986年2月5日

只有把学雷锋、助人为乐、照顾孤寡老人这些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是应该做的事,才能做到活几十年,做几十年

1987年10月5日

在学雷锋做好事的道路上,只有起步,没有终点

回忆往事     照顾老人17年  拒绝房产酬谢

1970年,孙茂芳从南京军区调到北京军区总医院。他发现医院所在的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实行“上门包户”。

这之中有一位姓王的老人被孙茂芳照顾的时间最长,持续了17年。这位老人脾气有点古怪,对人有戒心,不太爱理睬人,也不大出门。

孙茂芳到她家里后也是被老人晾着,就连因为看到老人一直坐在床上而问一句“是不是身体不太好”,也会被老人以“躺在床上就是有病吗”噎回来。

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关心照顾老人,夏天怕老人被蚊子咬,就给老人买了新蚊帐支好;冬天由于老人的被子很薄,他就做了新被子送过去,平时给老人生火、做饭、通炉子,一点一滴地照顾着。特别是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三年半,为老人洗脚、端便盆三千余次。

长达17年的照顾,终于感动了老人。老人临终前还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的存款赠送给孙茂芳,但被他婉言谢绝。“我有权照顾老人一辈子,无权要老人一根草。”孙茂芳表示。

孙茂芳还记得当时他送老人去医院抢救,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一直陪在老人身旁,直到老人去世,“她临终前讲了一句‘儿啊,好人啊,你快搬进来吧’。”

后来,孙茂芳帮老人料理了后事,但这座四合院他再也没有进去过。

市民讲述

路边犯病遇好人  照顾一家人近20年

“孙大爷照顾我们一家快20年了,他老了,我们也要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他。”近日,接受采访时,王玉红动情地掉了泪。

近20年前的一个夏天,王玉红的丈夫在路边突然犯病,倒地不起。当时他上身只穿着件破烂的背心,路过的孙茂芳见到了,就立刻把自己的衬衫脱下来给他盖上。

王玉红说,从那以后,孙茂芳就经常帮助他们一家,“过年过节的米面油,儿子上学骑的自行车,我爱人治病的药,他都给我们买。”

为了能让王玉红一家人的生活彻底改变,孙茂芳还帮着他们在医院附近张罗起了一个煎饼摊,让这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非典时没法出摊了,我又回了老家,孙大爷就给我爱人送吃的,帮忙照顾他。”王玉红说。去年10月份,王玉红的儿子结婚,孙茂芳也去参加了婚礼。

发动身边人学雷锋  他组建学生打气队

2000年1月退休后,孙茂芳开始了“雷锋精神万里行”的活动,以报告会、座谈会的形式,研究、宣传雷锋精神。如今,孙茂芳已经在全国12个省25个市开展宣传活动,行程8万公里,作学雷锋报告280场,听众38万多人。一些院校、行业成立了孙茂芳志愿服务队。

东城区史家七条小学就有这么一支义务打气队。每天早上,都会有几名小学生在胡同口义务为过路人的自行车打气。“打气,打气,义务打气”的口号也是孙茂芳设计的。

学校辅导员王晔告诉记者,义务打气队已经成立了21年,至今已经服务超过3000人。“这么多年,学生在变,老师在变,但帮助别人的善心一直没变。”王晔表示。

一直以来,孙茂芳也都关注着义务打气队。每次路过此处,他都会停下来看着孩子们,有时还会跟着一起喊口号。他认为,再小的坚持,也是有力量的。文/记者 王妍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