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民生,刷新2014(3)

两会特稿:民生,刷新2014(3)

摘要:在吴中区像马舍村这样的村落有很多,吴中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943.24平方公里,而吴中区国土面积只有2231平方公里,受保护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87.1%。2013年11月,安徽省教育厅批复在芜湖市弋江区开展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省级改革试点,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在该区全面推行实施。

重庆南川:搬离大山,奔赴“美丽乡村”

2月13日上午,飘起了细细的雪花。居住在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河坝“美丽乡村”的裴定强正在收拾屋子,女儿和外婆围着炉子烤火,妻子王明贤则在厨房里用电磁炉做饭,一家人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之中。

裴定强的新家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冰箱、彩电等电器一应俱全。客厅挂着两幅十字绣,一幅挂在客厅的正墙上,是怒放的红梅,名为“梅开五福”,另一幅挂在客厅侧面,上面绣有漓江山水和“家和万事兴”的字样。

这两幅十字绣是王明贤在搬进新家前,花几个月时间,一针一线绣的。她说,前两年她到城里亲戚家,看见客厅挂着漂亮的十字绣,羡慕死了。之后她也学会了十字绣,但当时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绣好了也挂不出来。王明贤心想,等哪天搬了新房子,一定要挂上自己绣的十字绣。

王明贤原来的家在离集镇七八公里、海拔1200多米的水井山上,祖辈留下的土木结构房子,瓦片稀疏,一下雨就漏;煮饭、熬猪食要到山上砍柴、背柴;下山是一条泥巴路,孩子要沿崎岖的山路走两个小时到集镇上学。

去年10月,王明贤一家搬进了河坝“美丽乡村”。这里离集镇不到600米,一排排造型别致、干净整洁的巴渝风格民居,在青山绿水映衬下格外抢眼。在这里,王明贤终于挂上了自己绣的十字绣。

“没想到这个愿望实现得还真快!”王明贤说,如果没有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出大山、住上新房,这连想都不敢想。

2013年,南川区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该区34个乡镇、街道都建有“美丽乡村”。

南川区委书记李殿勋介绍,“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贫困户搬不搬由他们自己决定;在建设上,村民们也通过一事一议决定搬迁选址、新房户型等事项,政府更多的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建房质量等工作。

其实,对生存环境恶劣、脱贫困难的农户来说,绝大多数做梦都想搬出大山,但最大的问题是缺钱。山王坪镇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梁建华说,河坝“美丽乡村”已入住230户高山移民、地灾户、危房户,基本上都很贫穷,如果搬迁建新房的钱全要自己筹,那他们很难搬得动,幸亏有政府的大力扶持。

为了让底子薄的贫困户轻松住进“美丽乡村”,南川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为贫困户找到了三笔钱。

第一笔钱来自地票收入。农民旧宅拆除并进行土地整治后获得地票,地票交易一般可使每户农民获得四五万元收入。

第二笔钱来自政策性资金补贴。农户根据政策可获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地灾整治等政策性资金补贴。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南川将相关的9类补助资金打捆,享受政策的农户入住“美丽乡村”,每人可得资金补助6000元,户均不超过2.4万元。

第三笔钱来自商业贷款。南川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体,整体向银行申请授信。目前南川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只要是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贷款额度提高到5万元至8万元。

裴定强告诉记者,他的新房总价近10万元,自己只掏了3.5万元。“搬迁少花了不少钱,搬出来之后又能多挣钱,特别划算。”裴定强说,平坝上挣钱的机会多,没搬下山之前,他家年收入5700多元,搬入“美丽乡村”后,达到上万元。

搬迁的目的是脱贫,所以“美丽乡村”都选址于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或者是配套建设产业项目,并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

以山王坪镇为例,产业配套1300多亩烤烟基地,每年能给村民带来300多万元收入;5000多亩中药材基地,每年可为村民带来500多万元收入;河坝“美丽乡村”附近的花卉基地、天泉酒厂,还可吸纳100多人务工。

“我觉得,通过‘美丽乡村’扶贫,扶到了点子上!”裴定强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伦点评: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了解到不少农民之所以难以脱贫,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劣。对他们来说,搬迁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但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却是对政府的极大考验。南川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依靠改革创新,把扶贫与农村环境改善、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路,其经验应该能给其他地方带来启发。(记者 黎明 刘敏)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