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 “知行合一”用改革红利抚平转型阵痛

摘要:自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60项改革重点以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观察人士注意到,60项改革重点中已有约一半启动运行,而将这些林林总总经济改革措施串联起来的,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中国经济今后怎样才能继续‘安全地’增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日前在北京参加国际金融论坛时这样提问。以应对危机著称的这位国际金融泰斗对中国经济的疑问在海外很有代表性。经过几十年持续高增长,中国能否继续书写增长奇迹已为世界广泛关注。

1

(图片:2月22日,2014年首期国际金融论坛(IFF)领袖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多位国际著名金融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继续实现平稳增长。)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人事实上早已主动求知,并积极践行。答案就在于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知”与“行”相统一。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总目标,到中国领导人最近的一些政策表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亦落实在中国改革的现实脚步中。而中国经济未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红利能否及时抵消转型阵痛。因此,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时不我待。

经济治理现代化要求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

自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60项改革重点以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观察人士注意到,60项改革重点中已有约一半启动运行,而将这些林林总总经济改革措施串联起来的,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从经济改革视角来看,总体思路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折射出的是政府理念和定位的转变:从单一的政府管理走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交互共治。因此,经济治理现代化首先意味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等其他治理主体的边界。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不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到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推动国企改革,再到加快完善资源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一系列已经启动的改革措施均旨在准确划分这一边界。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分野,李克强总理日前有形象概括: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限制政府权力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英国《金融时报》社论认为,这样的治理思路让“市场力量在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释放”,对利率和汇率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甚至国有企业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