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 “知行合一”用改革红利抚平转型阵痛(2)

摘要:自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60项改革重点以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观察人士注意到,60项改革重点中已有约一半启动运行,而将这些林林总总经济改革措施串联起来的,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美国克莱尔莱塞特麦克纳学院教授裴敏欣观察到,中国的国家能力在政府的动员和决策能力等宏观层面很强,但在市场和民间的微观层面还有待提升。正因如此,中国决策者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抓手,逐步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来自基层的实力、动力与活力发挥更大作用。

2

(图片:2013年11月25日,在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中储粮前郭图嘎粮食收储库内,粮食输送机在输送入库的玉米。)

经济治理现代化要求推进政府管理体系改革

经济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政府,这涉及政府机构、人员、行为、观念、组织、制度以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近三个多月来,围绕这一主题,已经启动的相关改革措施包括: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包括加快营改增在内的税收制度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改革等。

而在这之中,最引发海外观察人士关注的则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取消地方干部考核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全国两会前召开的省级两会上,全国31个省市区里有22个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不以GDP论英雄已经成为共识。

弱化GDP指标实际上拓展了改革空间,增强了政府治理能力。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国际金融部副主任贡纳尔·朗告诉记者,中国政府弱化GDP考核后,市场将更加自由,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既能释放民资和外资的活力,也有助于抑制泡沫和产能过剩。

实质上,无论是“治”还是“理”,其指向都在于建立一种秩序,以使国家能够在多元世界、复杂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中健康、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而这种秩序的建立,既要靠理念认知到位,还要靠有效的实践积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