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在证途”需开“复合药方”
“人在证途”形象地描绘了人生与证件有着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关系。103个未必能够囊括人生的“证件”数量,但足见证件的过多过滥。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证件。网友围观“人在证途”,其焦点不仅在于数量之巨,更在于办证之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某种现实焦虑。导致“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路上”的人生困局,既有制度因素,更有现实国情。破解之策,需有标本兼治的“复合药方”。
其一,有效“减证”。也许,作为信息载体的每一种证件,都有其产生与延续的道理,但其中的确不乏多此一举的重复办证或人为置障。减少不必要的证件,将功能相近的证件合并,抑或将其植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缓解证件太多的携带之累,更能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办证奔波之苦,这才叫以人为本。
其二,勇于“简政”。对于持有者,证件是身份、资格和经历的信息证明;而对于办证者,证件却往往是权力的象征。无论是证件本身的设置,还是办证程序的繁琐,有的办证部门首先考虑的多为既得利益或权力彰显,未必是为了便民利民,而许多无谓证件的难以退市,更与资源垄断和权力寻租不无关联。因此,破解“人在证途”,需要政府部门民本意识的确立和行政权力的自律。这也正是“简政”常常与“放权”相提并论的道理。
其三,倡导诚信。证件的功能在于“证明”,而其实质却是“信用”的表达。证件多、办证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信用存在着问题。而且在当下,人们对有些证件的真假也可能持疑。由是观之,必须大力倡导诚实守信,为“人在证途”瘦身减乏夯实基础。
可以说,对“人在证途”而言,减数量、限权力、增信用,不失为破解困局,治愈顽疾的“复合药方”。
【启示与思考】
说实话,如果我们回家再仔细找找,可能会有证件在103种之外。这么多证件,其中一些确实有用,但不少用处不大,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负担。
那些用处不大的证件偏多,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令出多门、体制僵化的结果。一些发证部门抱着传统的管制思维不放,非得“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认可我发的证。二是和部门利益相关,一些政府部门将发证当成了攫取利益的手段。管理就是收费,收费就得发证,反正没有我的证就过不了我这关。印个证,盖上章,就是财源。
证件太多,从本质上讲这不是证件的问题,而是权力运行错位的问题。解决“人在证途”的关键,是撤并冗余机构,简化办事手续,规范办事程序,剥离办证里面的利益属性,打击办证过程中的腐败行为,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条。政府部门多些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少些管制思维和寻租心态,证件就会少下来。
莫让人间“证”道是坎坷,政府需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的状况。首先,应从窗口着手改作风,不再让老百姓跑冤枉路、受窝囊气。一趟能办完的证件尽量不让老百姓跑两趟,尽量缩减不必要的手续,手续不全的一次性的书面告知,对有困难的群众主动上门服务,不刁难群众。如此一来,办证的繁琐、难度就会减小,办证效率必会提高。其次,呼吁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对群众方不方便、服务是否到位、流程能否简化,需要细致考虑。要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干部们就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到服务者的本色与本位,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莫让人间“证”道事难办,莫让人间“证”道脸难看,莫让人间“证”道是坎坷。将百姓的便利与满意放在第一位,切实贯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让人间“证”道尽光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