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上海需要增加哪些指标

上海:观察上海需要增加哪些指标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更重视GDP这类规模指标,不那么重视劳动生产率这类效率指标。现在问任何一位市长,他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没有一个回答不了,但要问各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他们就未必能够从容回答了。

随着“十二五”规划迈入收尾阶段,对“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将逐步推开。中国现有的预期或评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存在不少缺憾,如失业率指标,以及与发展效率和质量有关的指标。作为我国发展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上海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这个方面率先一步。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等原因,目前我国观察失业状况的指标,仍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多数发达国家就业统计数据高频发布并广泛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相比,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对于判断经济运行情况不敏感、不快捷,且统计范围有限,未能涵盖事实上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笔者在上海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曾看到试图弥补城镇登记失业率缺陷的调查失业率,亦称“城镇调查失业率”。它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反映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这个指标将涵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失业。李克强总理去年8月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首次披露了中国的调查失业率。他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调查失业率为5%。当然,由于统计调查完备性等因素,这个数据很可能被低估。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尚未看到31个省市自治区或各城市的调查失业率。在上海“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以及2013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指标中,也没有发现这个指标的身影。必须承认,这个指标的调查和统计确实不易,但上海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明显高于制造业。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在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2.2%。但是,我们在评估产业结构时,与发达国家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它们往往主要用该产业(行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来观察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用就业反映产业结构有什么好处?增加值占比还是就产业看产业,就业占比就将劳动人口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了,可以同时了解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状况。长期以来,我们更重视GDP这类规模指标,不那么重视劳动生产率这类效率指标。现在问任何一位市长,他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没有一个回答不了,但要问各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他们就未必能够从容回答了。

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现在是进入统计的,但是并没有自觉地使用该指标反映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服务业就业占比显著低于增加值占比,这是不正常的。2005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76%,就业占比78%;英国,前者为75%,后者为76%。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3.1%,就业占比35.7%,相差7.4个百分点。对此,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我国服务业存在就业不足。考虑到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往往低于制造业,像美国、英国,服务业就业占比略高于增加值占比是比较合理的。由于上海非农就业人口占比相对稳定,这两个占比已比较接近,2011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8%,就业占比56.3%,低1.7个百分点。由此表明,上海比全国及其他省市更有条件用各产业(行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的状况。因此,建议在说明和分析上海的产业结构时,应一并使用就业占比数据。

根据上海“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上海的民营经济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这类与发展质量有关的指标,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由此可以说明,上海在发展环境、发展政策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在“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进一步增加从效率和质量角度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并以此考核相关部门的工作,将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