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与文明价值认同 (3)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明价值认同 (3)

文化体制改革需理顺三大关系

在我们看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是要理顺三大关系,即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政府主管和市场主导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导致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民众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全面、强烈、对称,这就带来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交融和重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关系处理上,应取的一个基本态度是兼容并包,不走极端,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实际上,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厚重的文化,其中不乏足以支撑社会道德重建的思想资源,值得今天的社会重建汲取。我们一方面要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与中国的国情现实相契合,另一方面要珍视中国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如儒家、道家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加以综合运用,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可以形成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达到大多数人都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的共识。这样,也将有利于中国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中争取话语权,建立能够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认同的基本人文价值观体系,从而形成更为稳固和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当然,在珍视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自我陶醉、自我膨胀。自信来源于实力,中国的国际文化竞争力还有长足的提升空间。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对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有组织的传承和保护,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利用,最终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庸俗化、低级化甚至消亡。当然,文化传承也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照单全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辨别、取舍,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繁荣、文化创新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而文化创新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多元化、多样性,也就是真正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有不同思维的交流碰撞,才能有新思路新想法新理念的产生。

另一方面,文化与现代科技如通信信息、互联网、计算机、移动终端、可视互动等技术手段的融合,正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实际上,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等产品也是基于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融合才得以诞生的。在这一发展趋势之下,一批以高新技术手段为依托、以数字信息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中国出现。在这些新生事物诞生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产生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考验着政府的政策智慧和治理水准。

政府主管与市场主导。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持续不断增长,各领域的各类文化现象千姿百态、层出不穷,但是目前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尚未达至现实需要。分析这里面的因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政府要管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此来确保民众所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权益,并且这个基本文化权益的供给者也不一定完全是由政府来承担,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也应该参与进来,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来实现其公共职能。此外,政府要做的还应该包括防止过度的商业化瓦解文化的公共性,使得公共文化资源作为公民基本权益被削减。政府要尊重文化发展、文艺创作的规律,积极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就需要政府推动文化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主动打破文化市场行政壁垒,并鼓励各类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广泛参与开放竞争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回归政府本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