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与文明价值认同 (2)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明价值认同 (2)

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问题和矛盾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共同的价值基座有待夯实,很多人既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也没有对伦理的遵循,社会的人文关怀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构建之中的价值观体系应该起到稳定、凝聚和导向的作用,不能大一统、一刀切,要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同心圆或相交圆的价值观体系。这个圆心或相交的部分,应该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共同人文价值理念,比如诚信、包容、感恩、奉献。“对人以诚,处事以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包容心态也很重要,用经济学解释,很多矛盾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因此凡事不斤斤计较,抱着包容的心态一定能化解许多误解、误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感恩的意识,就是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奉献的精神,主要是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当然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一种奉献。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以鼓励创新想法的思想形成。其实,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曾发言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发展需要遵循的方针,也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报刊和网络文章简单地将东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对立起来,将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对立起来,造成了社会阶层、思想方面的分化,无法形成改革和发展的共识,这不仅会影响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而且会让错误、偏激的思想得不到纠偏,从而可能影响整个改革的大局。

三是文化发展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同时存在。例如,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还不清晰,一些文化产业集团是“事业化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这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与作为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公益性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矛盾。此外,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中面临主导乏力、引导不力的问题,这与其官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有很大关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