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

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

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承载力下降,城市运营成本增加,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开发过度、交通供需关系失衡是三个重要原因。欲有效治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就必须注意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大城市由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以大幅度降低居民通勤等工作生活成本及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

优化大城市城区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形成历史较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思考和长远规划,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居民通勤等工作生活成本和整个城市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城市不堪重负,这也是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主张抑制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原因。大城市承载力下降的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但如果我们按照新的思路进行城市建设,这一状况可以逐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彻底改变。

这个新思路就是:要努力使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在大城市今后的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要依据“职住平衡、居民工作生活必需要素均衡分布、生态平衡”的原则,在城市的不同片区(可以跨不同城区),注意经济活动区、住宅区、购物休闲娱乐区、医院、学校、生态保护区等的合理布局和有机组合,使该片区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单元,从而使整个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居民的通勤、工作、生活成本和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最终也就可能得到根治。

要充分发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发展,形成具有“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分散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辩证统一的过程,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大城市凭借其雄厚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将会继续吸引更多的要素向城区聚集,但与此同时,其“扩散效应”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向周边地区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提升,形成综合实力和功能更加强大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从各国走过的城镇化道路看,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成长为各方面综合实力和功能都很强大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普遍规律。

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就要避免大城市主城区的“黑洞效应”,积极创造条 件,引导 产业、资 金、技术、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等要素向周边中小城镇疏散,使各种资源在不同等级城镇和城乡之间均衡分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缓解目前各种要素过于向主城区单向快速集聚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形成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实现不同等级城镇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整个都市圈和城市群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唯有如此,也才能使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城市新城区及卫星新城的建设要按照大容量、高密度、产业集聚、就业充分、医疗卫生和教育一流、商业发达、购物方便、娱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职住一体的要求来进行,防止把新城区及卫星新城建成“卧城”,以免因“工宿分离”导致早晚庞大的潮汐交通流给城市中心区交通带来的巨大冲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