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测试”测不出公共安全和道德水平
日前,深圳一家媒体派出记者兵分三路在路边“假摔”,在一旁拿着摄像机记录路人反应。这种“良心测试”,颇有几分“狼来了”的味道。实际测试中,在广场、车站、校园三个地方“假摔”的记者,都相继被路人扶起,或者被喂药、送医院。故事的结局似乎还不错,甚至令人感到温暖。但是,这样的“钓鱼采访”,不仅在新闻职业伦理上是有瑕疵的,实际上也测不出社会道德和公共救助水平。
这样的测试本身缺乏说服力,也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有人主动扶,似乎说明社会道德水平还不错;要是没有人扶呢?结果是不是更让人沮丧。况且,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并非必须的“欺骗”基础上的。另外,路人跌倒可以测试,拾金不昧可以测试,甚至小孩走失也可以测试,但是,如果是车祸、着火、高空坠物呢,又如何模拟测试?难道在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的意外事故,都需要靠“路人甲的良心”来兜底吗?
答案是否定的。路人的良心和善意固然可贵,但不应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唯一防线。深圳女子晕倒后,3分钟后有市民告知地铁工作人员,但因没人会抢救而错失生还机会。我们探讨这一事件时,不应该过度纠缠于“人心冷漠”和路人的道德水平,更应关注如何普及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如何提高专业救援的响应效率。
譬如,要求广场、地铁工作人员掌握“黄金4分钟”的急救常识;让地铁站与附近社区医院联动,让已经遍布街道、社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处理社会矛盾,也能把普通人遭遇不测的情况纳入响应范围。
街头假摔测路人,爱心经不起过度消费
面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面对一个民族竞扶不起一个老人的困境,应该说电视台搞这样的测试是好意,但还是想对策划组织这次试验的记者说:这样的测试并不能试出社会真实的道德,不仅无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反而是对爱心的过度消费。
路人之所以不敢轻易伸出双手,一是因为不良事件的影响,给公众心里留下了恐惧症,一朝被蛇咬蛇年怕井绳,远的如南京的“彭宇案”,最近发生在达州的蒋婆婆事件等等,接二连三的类似事件让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添麻烦怕被讹诈,信任越来越匮乏,人情冷漠的土壤越来越得以滋生,本已微弱的信任几乎濒临危机,早已经不起哪怕是一丝的挑衅。
二是现实生活中有人专门利用这种“假摔”来碰瓷,讹人,媒体曾报道海口有一男子40分钟5次假摔骗400元,像类似利用路人的爱心来实施诈骗的大有人在,公众在看多了这样的报道之后,自然会提高自己的警惕心理和自我防范意识。
因此记者用这种不诚实本就虚假的做法,其实根本就试不出真实的道德,而这样的测试越多,反而会让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将会越来越犹豫,他们不知道“扶助路人”是否会被讹诈,更不确信背后是策划者的测试还是为了上节目需要,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指责“路人冷漠”。
该不该扶虽是一张社会道德的测试纸,但它需要通过合理的社会机制,分摊个体风险,需要依法惩罚恶劣的敲诈诬陷行为,需要社会风气逐步改善,而不是靠媒体的测试靠记者的假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