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不时发生的扶人反被讹和故意碰瓷现象,令“扶不扶”成为社会纠结的道德难题。媒体记者为此街头“假摔”测试市民爱心,初衷看似无可厚非,却让人不敢恭维。
测试式假摔,无异于把市民当成了没有爱心和道德素养的假想敌,表达出对当地民众道德觉悟的集体不信任;假摔博得市民真同情、帮助,浪费好心人的“表情”和精力,不但是对爱心、良知的恣意消费,而且更像是另类“道德碰瓷”,不可避免地让人滋生受欺骗、被愚弄的感觉,同时叫人不能不担心会否催生“狼来了”效应,将来再遇路人摔倒事件,人们不仅要担心是不是碰瓷、会不会遭讹,还得去打量是真摔还是假摔,岂不是添乱、帮倒忙?
媒体面对“扶与不扶”的道德纠结,从职业本能和责任出发,追踪、还原事实真相,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正气、压邪气,才是应有要义。然而从那拙劣的“爱心测验”中,我们看到“树正气”和“压邪气”了吗?如果说“不扶”确是道德的一个伤口,那么每一次假摔装跌都无异于给“不扶”一次表演的机会,这与一次次往伤口上撒盐有什么两样?而更该追问的是,假摔装跌本身就是设局行骗,真相大白之后,市民必会有被欺骗被伤害的感觉,这不但毁了媒体公信力,而且以后一旦真的有人摔跌街头急待救助,人们会不会认为是闹剧重演而弃之不理?摔是假摔,跌是装跌,但警示却是真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