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地铁“禁食令”亟待人性化操作(4)

【案例】地铁“禁食令”亟待人性化操作(4)

文明社会难一“禁”而成

近年来,针对地铁禁食的争论持续不断,甚至还有乘客因此产生肢体冲突。郑州地铁1号线在开通前试乘阶段,乘客车厢内进食早餐曾引起全城热议,而2013年3月,武汉地铁还发生乘客因吃早餐遭阻,将热干面扣向拍照者的暴力冲突。

赞成地铁禁食的一方认为地铁是公共交通设施又是相对密闭空间,地铁禁食是对大多数乘客的尊重,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而反对方则认为现代都市生活时间紧、压力大,在地铁上吃早餐可以节省上班族时间,是人性化的自然需求,不应当被扼杀。

一面是公众道德和社会文明,一面是现实的人性需求,难能两全之时,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开始被采纳,地铁“禁食令”在多个城市出台。近日,《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禁止在列车车厢内进食;武汉地铁还对违规进食者开出了首张罚单;上海市也出台新版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新增地铁全面禁止饮食规定。此外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多地也都有地铁禁食规定。

地铁禁食争议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倡导城市文明,构建现代都市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的人性化管理,部分公民团体甚至个体的合理需求都不应当简单地以服从大多数利益为由而被忽视甚至否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下达应当是建立在尊重民意和汇集民智的基础之上,而公众也应当学会从多维视角看待社会议题,尊重他人权益和意见。当社会中“人人相善其群”,以公序良俗教化心灵、呵护人性,文明于礼,不再依赖政策一刀切之时,真正的文明社会才能到来。

【启示与思考】

一个地铁车厢,可以看到社会百态。在新浪网的一项“你怎么看北京地铁车厢内饮食拟最高罚500元?”的问答中,68.7%的参与者选择支持,24.5%的人反对,其余表示“不好说”。《法制晚报》的问卷,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处罚规定难以落实。

跳出个人立场的纷争,地铁或轻轨内禁止饮食,确实有利于公共环境卫生和秩序。不仅因为通风情况不同于地面,气味散发受阻,食品包装袋、空饮料瓶被遗留在座位或地上,手上沾了油渍后继续扶着栏杆或吊环等,都会给他人带来不便。此外,在密闭的轨道车厢内饮食,有可能生成食物残渣。食物残渣易引来老鼠、蟑螂,会损害电气线路和车厢安全。已经有100多年运营历史的纽约地铁就面临着一个大麻烦——鼠患,为此也推出了禁食令。因此,从服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地铁车厢禁食确有必要,也是文明和素质的体现。

只是,在早晚高峰期内拥挤的人群内执法,恐怕确实难实现。一旦“厚此薄彼”,反而失去了法规的严肃性。此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应有的自由权利。说到底,地铁禁食的目的,一者是为了不污染车厢的环境,二者是不影响到他人。在此前提下,制度不妨更柔韧,更人性化一些。

因此,罚款只是下策,首先应加强宣传,将禁食标志做得更明显,或者进行广播提示,提倡尽量不饮食,靠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其次,对初犯者采取从轻罚款的原则,起到警示和教育即可;同时,也要照顾到病患者的需求,比如美国佛州杰克森威尔的禁食令提出,出于健康需要,一些乘客的进食是被允许的。此外,也可以尝试“分类禁食”,比如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地铁允许携带和喝饮料,但是饮料的容器必须密封或有防漏设计,这样也照顾到了人们的普通生理需求。

总之,立法不是万能的。更何况,社会公共秩序的管理、文明社会的文明习惯也不是仅靠罚款就能罚出来的,它必须经过长期的宣传和教育,靠民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净化来慢慢引导和改进。特别是目前,在很多上班族还需要利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解决早餐的现实面前,地铁车厢内禁食明显不妥。法律不能解决道德上的所有问题,文明要求过于超前肯定不行。就当前而言,地铁禁食,不如提升服务,只有用更加完善和优质的服务来充当乘客权利之争的润滑剂,方能取得三赢局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