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韩—麦的文章以“十一五”规划为案例对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作了一个介绍,并认为规划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信息收集、分析、起草、实施、评估和修订的过程,这是对中国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独裁模式刻板印象的一个突破。
事实上,中国的五年规划制定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不过这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型的长期过程,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的研究表明,③中国制定五年计划的方式经历了5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内部集体决策模式(“一五”~ “二五”前期),第二阶段是“一言堂”决策模式(“二五”后期~“四五”),第三阶段是内部集体决策模式的重建(“五五”~“六五”),第四阶段是咨询决策模式(“七五”~“九五”),第五阶段是集思广益决策模式(“十五”~“十二五”)。④这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的演变历程:建国初,出现了一个制度建设的黄金期,党的“八大”以后,进入了制度建设的破坏期,直到文革结束。从“六五”计划开始,中国进入五年计划制度重建期,并经历了持续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过程,才成为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
“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最好案例。我根据参与编制的全过程,把它总结为11个步骤,包括:中期评估(2008年)、前期研究(2008年~2010年)、形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起草(2010年)、通过《建议》(201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0年)、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论证(2010年)、广泛征求内外部意见(2010年~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纲要(草案)》(2011年)、正式公布《纲要》(2011年)、规划实施(2011年~至今)。⑤
我们将五年规划编制模式总结为“集思广益”模式。它是指一套旨在集中各方面参与者智慧、优化决策质量的程序和机制,“十二五”规划编制历时两年多,经历了四轮的集思广益过程,分别为“十一五”中期评估、“十二五”基本思路研究、党中央《建议》编制、正式编制《纲要》,每一轮的集思广益都经历了上述的五个环节:屈群策(发散思维):在编制前期,通过一些机制安排发动方方面面为决策提供意见与建议;集众思(群策群力):起草人员对征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并在此基础上,起草阶段性政策文本;广纳言(征求意见):阶段性政策草案形成后,要发给相关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合议决(集体商定):在不同决策层面,领导人或领导机构经过商议确定本层面的政策草案,直至最高决策层面确认最终政策文件,使之获得法律效力;告四方(传达贯彻):是指将已经形成的政策文件,向各方面进行传达,其目的要么是为下一层面的决策征询意见,要么是为最终政策的执行打下共识基础。
集思广益型决策模式是一种中国独特的基于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模式,参与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智库与专家、非政府机构、国际机构和学者、社会公众等,这一过程吸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往往是在每一步骤中,先民主,后集中,也就是先发散,后共识;再民主,再集中,再发散,再共识。因此,每一步骤的成果反映了每一步的共识。集思广益型决策模式也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模式,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具备有限理性的决策者才能处理海量分散的、不充分的信息,才能面对并包容不同参与者的多元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