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文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
中华文明在内外动力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从内在动力看,对文明自身的崇尚和追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本精神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始终如一地崇尚文明、追求文明。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文明的热情和努力,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华文明不仅在最早的典籍《周易》中就表达了崇尚文明的鲜明指向,而且从孔子时就开启了复兴文明的历史,复兴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为后世强烈的精神追求和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中华民族始终在承继过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未来、展望未来和创造未来。人们可以看到,厚重的二十四史在记录文明点滴进步的同时,也深深记录下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文明的庄严态度和弘扬文明、发展文明的坚定意志。崇尚和追求文明的精神,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品质和推动文明复兴的精神力量。
从外在动力来看,在文明交流交融交锋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华文明对古印度佛教有益成果的吸收消化,对近现代西方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运用,都表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式发展的特征,这种显著特征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整体性思维。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式发展,仍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特征。
四、重视挖掘评估历史中的文明价值并实现现代表达
就文明与历史的关系而言,文明构成历史的实质性内容,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历史进程之中。一部人类史就是文明发展史。基于文明与历史的这种关系,要明了文明的内涵,不能不深入地长时段地认知和思考历史,表面地肤浅地看一些历史现象,往往不能深刻地把握文明的本质,而仅从一个时段认知历史,往往不能深刻把握文明发展和演进的内在联系,不能形成对文明的准确理解和认知。
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厚的历史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的基因。当前,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繁杂的丰富的历史宝藏中挖掘、评估文明的现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和实现已有文明的现代表达,为当下的文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方面,文明建设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和生动灵活的现代表达技术和手段,把历史的优势转化为现代文明优势任重而道远。
五、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正确认识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是有效开展文明建设的前提。简单说来,文明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是文明的表达和表象。文明处于深层的价值层面,文化处于浅层的表现形式层面,任何文明的进步往往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表达。文明建设的使命,就是要积极主动地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的价值,并为这些新的价值找到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引导人们在文化共建、共有、共享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反映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文明理念、制度机制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推动文化变革和文化转型,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现实任务来看,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文明建设面临两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满足文化需要、共享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下许多地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缺乏基本的文化氛围、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能扎实开展。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从文化载体入手,加大价值向文化转化的力度,实现价值多样化、大众化的文化表达,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落到实处。二是构建核心价值观多元化、多样性表达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多样性表达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还很不完善,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理念层面、价值层面落实到制度和行为层面。应该说,这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任务仍十分艰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