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设立班干部的目的,绝非为了倡导“官本位”,而是在于倡导服务意识,用岗位来培养人。学生干部制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在竞争氛围中形成一种进取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考虑,其本质是要让学生锻炼能力。据了解,孩子及家长普遍表示希望孩子能当班干部,如果当不上班委,能当个小组长、课代表也行。每年开学初,老师任命、学生竞选,一些学生连续任职,全班学生轮流上岗,班干部的产生可谓五花八门,一些孩子甚至父母想出各种办法“参选”。
诚然,小学生想“当官”,有助于改善整个班级面貌,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可以培养其责任心、自信心。但当班干部的目的过于功利,甚至家长为孩子“跑官”,既背离了学生干部制度的初衷,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有违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本案例中的何女士感叹,这样的“跑官”很累。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跑官”之累,而是父母自作主张为孩子选择的通道,最终可能累孩子的一生。并且,这种在潜规则漩涡里竞逐的“跑官”,更可能成为孩子的坏榜样,将孩子的价值观引向歧途。
为孩子“做官”而送礼,或许只是个案,但把这样的逻辑延展下去,却是我们很多抉择的思维方式。我们质疑的不是制度不合理,而只是在喟叹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其实,这个相对宽松的年代,时代赋予人生的选择没有那么的二元对立,很多时候,人生不是进与退的选择,而是看你是否愿意换个新方向。
一个从事教育的朋友说,现在的年轻父母与上一代的父母相比,已经没那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了。这种变化其实就是一种为人父母的自我觉醒,退出价值同质化的单行道竞争,不必让孩子去遭受相同的痛苦,或许能带来一种良性循环。的确,人生不应只有一个终点。
作为校园里的一种特殊现象,对家长的“跑官”行为需要用客观、理性的目光去打量,而不该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挥舞舆论批评的大棒,或将其等同于社会上的“跑官”现象去打量,毕竟不是所有的家长“跑官”都动机不纯,家长“跑官”更非校园潜规则和流行色。有关各方倒是有必要将其当成一道“考题”,在如何趋利避害方面下番功夫、做足文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