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为孩子“跑官”:其实成长没有“路线图”(3)

【案例】为孩子“跑官”:其实成长没有“路线图”(3)

“跑官”折射“成长替代”焦虑

虽然,孩子把当班干部当作肯定的一种方式,完成自我的激励有可取之处。但是,假借外力而非自身能力获得的东西,本身也脱离了教育的实质。然而,孩子喜欢,家长不区分价值取向,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依然还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理性思维在作祟。

在现实中,类似的父母越俎代庖包办孩子成长事项的并不少见,小到物质财富的积累,诸如自己不是“富二代”,也要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将来让孩子少奋斗若干年;大到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图”,千方百计占用最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孩子铺“学路”、“官路”、“星路”,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之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成长没有“路线图”,只有目的地,路只能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走,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经历、滋味、感受,都是父母不能代替与设计的,而是需要孩子的体味与积累。教育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道

理很浅显,但难以成为社会和家长共同遵循的准则。何以如此?一言以蔽之,还是社会太功利。比如,那么多孩子上所谓的特长班、占坑班,并不是孩子们喜欢,也不是家长提高孩子素质的正选,而仅仅是为了博取名校的门槛的“通行证”。教育和社会过多要素的条件化,使得家长们等不得孩子们从容成长,在背离孩子成长规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行动越来越早。

替子“跑官”折射的正是这种“成长替代”的焦虑,表现出孩子成长“拼爹”畸形语境下,不自觉的盲从,是家长对孩子走向学校以及对社会竞争的担忧和不信任。社会缺少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挤压了社会心态,从而导致孩子教育与成长环境的畸变。孩子缺少了成长的体验与历练,只会让孩子的人生越空虚越苍白无力。纾解“成长替代”的焦虑,必须完善公共保障,健全社会法制,让每个孩子拥有同样宽松广阔的成长平台。

学生家长为孩子跑官折射“近视”教育观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孩子在读小学的时候,加入班干部群体,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当将军的实力,也没有这么多将军来满足每个人当将军的愿望。

家长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家长在孩子落选班干部而气馁之时,作为一个父母,更多的应当承担起对于子女开导、教育的责任。要帮助孩子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要让他们多从自身找问题,分析落选原因,找准以后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用“跑官”来帮助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

孩子迟早有长大的那一天,也迟早有脱离父母营造的“温室”之日,父母如果是真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考虑,就应当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努力生存的竞争力,而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替他们撑起未来的天空。

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上,西方人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认为,在18岁以前,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而在子女成年以后,就要完全靠自己来生存。这种教育观对于防止父母对于孩子畸形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减少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性。

孩子可以依靠父母,但不可能一辈子依赖父母,未来的道路迟早要他们自己鉴定的走下去。他们像雏鹰一样,迟早要翱翔于天宇,振翅于蓝天,为了让他们未来飞的更高,飞的更稳,家长适度的放手也是未尝不可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