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进高考”不是增强体质的“跑步机”

“体育进高考”不是增强体质的“跑步机”

昨日,北京市政协发布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小胖墩”和“小眼镜”数量持续攀升,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也现低龄化。对此,市政协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等建议。(3月19日新京报)

增加中考体育分值固然有着要求学校、社会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初衷,然而,“体育进高考”未必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小胖墩”和“小眼镜”数量持续攀升,虽与缺乏锻炼有关,但不是唯一原因,饮食习惯、用眼卫生等都产生作用,而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也是生活水平较高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常见病,成因更为复杂,需要对症下药,若缺乏对相关体育项目、目标人群身体素质的必要了解、一味用锻炼来予以治疗,恐怕适得其反。

其次,“体育进高考”如何操作。高考是一年一度全民动员的重大考试,关乎考生未来,关乎社会公平。社会也付出了巨大高考成本。而在城区多数学校运动场地面积受限、中小学校体育与卫生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现实窘境下,在代考、作弊、等种种损害高考纪律丑闻屡现的背景下,如何把众多学生集中到一个或几个正规场合内进行统一考试,如何确保考试公平,是一个难题。

再次,“体育进高考”意在加强体育锻炼,原本是想把孩子们从豆芽菜的身体状况和题山书海中解脱出来,朝着全面均衡的方向健康发展,但当下,高考依然是衡量学生、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考核体系,“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学校的法宝”,长期流行的顺口溜已经道出了学校、学生的无奈。为了获取好分数,“体育进高考”可能会促使一些学校、学生“临阵磨枪”,而在高考模式不变、学习压力不减的前提下,短期化、功利化的体育分数,只会背离积极锻炼、增强体质的目标,异化为一个进入名校的筹码,使得本已课业负担沉重的孩子不堪负重,也与给孩子减负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事实上,我国很多省份、地区体育测试成绩都被计入中考总分,但学生体质并未转好甚至不断下降就是一个明证。可见,跑步是一项有氧运动,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所有时机,“体育进高考”更不是增强体质的跑步机,单纯依赖考试来驱动“体育锻炼“是一种盲动行为。改变重智育轻体育的社会评价机制,树立健康生活的良好理念,加大群众性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中小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监测与评价机制,逐步加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建立一套科学、有效、长期的全民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才是激励主动锻炼、增强全民体质的根本途径。(斯涵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