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理性看待网购“7天后悔权”(4)

【案例】理性看待网购“7天后悔权”(4)

更为无奈的是,由于此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很多顾客基本上都是选择“差评”这种无奈的维权模式。在这样的逼仄现实中,“新消法”对“后悔权”的相关规定,可以说是法律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有力保障的直接见证。在网络购物生态错综繁复的当下,这种规定是及时且有必要的。

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购物是虚拟且脱离现实的,它和现实中的实物交易有着极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只针对消费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法律保障,而不听取卖家的意见,甚至不考虑他们在“后悔权”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打击与伤害,不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那么,这种“顾此失彼”的规定不但违背了法律“普遍效力”的基本原则,更可能造成对消费者“过度保护”的尴尬局面。

举个典型的例子。网络上一些商家本就是凭着低价吸引消费者,在价值决定价格的市场规律下,这些产品的质量很可能达不到买家的期望,这种情形引发的无理由退货,可以说是对商家的一种变相伤害。况且,某些产品一经拆封,其价值也会相应贬损,这之间的所有代价如果都该商家来承担的话,这又会不会造成另类的不公平?再则,“后悔权”中并没有对买家权利作法律上的限定,如果某些消费者不加节制、甚至滥用后悔权,这又是不是对市场秩序的一种扰乱?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消费者,我们在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同时,法律也不能忘了其背后千千万商家的利益。于此而言,我们就必须对“后悔权”的使用作明确的规定,对滥用这项权力者也得严格处罚。否则,一味地对消费者进行保护而不顾及商家的合法权益,这种话语空间不对等、双方利益存偏差的局面,它只会娇惯一方权限的膨胀,其最终受害者,仍旧是我们这些在网络上购物的人。

【启示与思考】

“新消法、新权益、新责任”,这是201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主题,突出了一个“新”字。而这一主题口号的背景,就是经过全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施行。在这部“新消法”中,对消费者的利好规定和条款很是不少,但是最为引发普通消费者关注的,还是“网购商品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条款。

客观地说,网购商品在七天之内可以无理由退货,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一规定出台之前,很多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当自己发现网购的商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和网购商家交涉,但不管你提出什么样的理由,商家总有更充足的拒退货理由等着你。对于这样的“新权益”,消费者当然要充分利用,让其发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但是笔者也不得不提醒一句,任何权益可以善用,但不能乱用和滥用,当很多网购族为“七天无理由退货”欢呼雀跃的时候,是很有提醒一下的必要的。

首先,“新消法”在赋予消费者七天无理由可退货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以及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所以消费者在购物时需擦亮眼睛,做好辨别,因为“新消法”规定的“七天后悔权”并不是覆盖所有商品的。

其次,虽然“新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但是货物退回的费用,却是要消费者自理的。这也就是说,退货并非是没有一点代价的,而“新消法”做出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显然也正是为了引导和约束消费者理性退货,而不是滥用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因为如果消费者退货不用承担任何代价,成了一种随心所欲,想退就退的状态,那么不但给商家带来沉重的压力,而且也不利于电商网购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退货对消费者来说是维护合法权益,但是对于商家来说,却可能是一种不会产生市场效益的“无效劳动”,如果有消费者不在乎那点快递费用频繁退货,就会给商家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而且消费者的各种信息,都掌握在商家手里,极有可能会导致商家把一部分“喜欢退货”的消费者列入不受欢迎黑名单,为以后消费者的网购带来麻烦。

说到底,“七天无理由退货”是好事,但是消费者要理性看待,谨慎使用,而不可乱用和滥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