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屏蔽教育法”谨防过犹不及(2)

【案例】“屏蔽教育法”谨防过犹不及(2)

孙女士认为,孩子的世界应该是美好,充满童真的。随着年龄渐大,他会慢慢地接触社会,并不需要急于这么小就接触这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信息。

从去年2月停掉家里的有线电视,到现在已一年多了。刚开始没有电视看时,孩子很不高兴,在家哭闹了很久。但孙女士态度坚决,后来儿子也就没办法了,只能偶尔出门时眼巴巴地从窗户盯着邻居家电视。

为补偿儿子,她去书店买了很多动画片的书籍教儿子看。当然也有破例时,儿子在幼儿园表现特别好得了小红花后,她会用手机给儿子放“巧虎”等益智动画片,平均每周一次。孙女士说,“我感觉孩子已经不太看动画片了。”

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在外表现如何?孙女士儿子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很乖很听话,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爱打爱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的教育还是有效果的。”孙女士满意地说。

丈夫强烈反对“屏蔽教育法”

但是,孙女士的育儿方法遭到了丈夫邱先生的强烈反对,夫妻俩为此常常闹得不愉快。

邱先生是一家信息公司的职员,负责高级人才的信息采集。

他告诉记者,他认为妻子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有坏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必须从小就告诉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然等孩子长大了,发现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孩子一时会难以接受,对他的成长更加不利。”

由于妻子的固执,加上他平时工作也很忙,陪孩子的时间比妻子少,有时他说得多了,夫妻俩会闹矛盾,孩子看到也不好。妻子又强调两口子吵架被孩子看到也是负面信息,所以,明知妻子这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极端,邱先生最后也只能让步,他很无奈地说:“我无法说服妻子。”

“屏蔽教育法”有很大局限性

当妈妈的毅然停掉电视,试图屏蔽负面新闻,这种作法可谓用心良苦。自己不看电视既是做出牺牲,也体现了一种母爱,而且对探讨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意义。这种作法其实是在延续“孟母三迁”的故事,本质上还是在为儿子选择营造一个完美合适的教育环境,这无疑是可取的。

对一个5岁的孩子,不让他看到些少儿不宜的暴力血腥镜头是完全很有必要的,但单纯在家庭屏蔽电视也很有限。除了家庭电视,一些外界也会有不少类似的负面情绪的信息,作母亲的又该如何应对?可说是防不胜防啊。

而且,把儿子关在家里或一个小天地里,在孩子享受到童话世界的同时会不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好奇心、野性、童年快乐、沟通交际能力等等。新闻中提到由于孙女士态度坚决,儿子只能偶尔出门时眼巴巴地从窗户盯着邻居家电视。老师也反映孩子很乖很听话,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爱打爱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死猫就吓到哭……这些表现是不是“屏蔽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就是家长老师的积极干预也最好是很“自然”的,恰如其分的,生动活泼的,孩子喜闻乐见的。如果带有强迫与绑架的性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时表面看起来很“成功”,其实也是天生缺乏“营养”。什么都“屏蔽”掉的话,得到单纯“完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单调枯燥和“隔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