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屏蔽教育法”谨防过犹不及(3)

【案例】“屏蔽教育法”谨防过犹不及(3)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现实世界是纷繁多彩和残酷的,作爸爸的观点也有道理,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毕竟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童话里。有些“负面”信息对孩子也是一种教益,让孩子接触一些也无妨,只不过得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教给感知罢了。如果把妈妈的“屏蔽教育”理念和爸爸的“现实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教育孩子,就是真正的“完美”教育。“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都要教给孩子,都是孩子所需要的。

说到底,妈妈的“屏蔽教育”法是一种现实“苦逼”的产物。作为育人环境,全社会都该反思如何营造。比如电视要净化荧屏,网站要控制黄色暴力游戏视屏和小说。一些刊物的把关,还有成人行为举止的不雅示范等等,这些才是最大的缺憾。要知道,这位“海归妈妈”守得主自己的家,却受不住整个社会。不难预知:随着儿子的不断长大,她“屏蔽”的阵地也将面临着全线崩溃。与其这样孤军奋战,倒不如教会儿子正确看现实世界。

屏蔽出“完美世界”本质是权利的错位

因为害怕负面消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于是便想尽办法阻断其获得负面消息的来源。如此因噎废食的做法,既是不智的,也很难实现。毕竟孩子不会生活在真空中,信息的来源也会多元。除了电视上的画面之外,还有防不胜防的其他途径,只要与人接触,都可能看到、听到很多负面的消息。

美与丑,是与非,总是彼此联系的存在,如果没有负面的消息,就显露不出正面消息的优势,如果没有丑的映衬,就不会体会在美带来的快感。这样浅显的教育法则,在教育机构工作的“海归妈妈”应不难理解,更何况,相比于国外开放式的教育,“海归妈妈”应当更加理性而包容,何以反其道而行之?

除了教育方式不对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基本的权利尊重。把孩子视为自己随意可以支配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独立而应获得尊重的权利主体,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责任表达,却成为对孩子权利的随意侵犯,以至于家庭暴力愈演愈烈,也因为受限于传统的认识,个体权利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其结果,父母本是最重要的“第一老师”,却成了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者。

一项调查显示,较大的学业压力和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成为导致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中国孩子恐怕是最不幸福的群体,对此有人将其归咎于现行的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其间扮演的关键作用。假若家长不把孩子视为自己人生的另一个坐标,不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和愿望强加给孩子,尊重基本的成长规律和自然法则,那么孩子的个性和天赋就不会被过度压抑,权利也不会受到无限制的伤害。

相较于学校教育改革,如何当一个好家长,改变传统“家长式”和“强加式”的教育方式,实现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或许中国家庭教育与国外的最大差距。曾经有海归人员说,其在美国时,若是对孩子大声斥责被邻居发现后,可能被举报招来警察,更别说对孩子实施体罚。当保护孩子成为一种基本要求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除了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外,在权利与地位上都完全平等。也正是这种平等意识,才造就了未成年人相对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权利,父母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决定者。

自然,“海归妈妈”自创的屏蔽式教育,还有之前被大力吹捧的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法,可能在道德和法律上都行不通。同时,也正是这样的错位权利,使得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改革,都始终难以推行,而“中国孩子不幸福”的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由此而言,屏蔽出“完美世界”个案固然需要谴责,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才更值得反思。

“屏蔽教育法”呼唤电视分级制度

电视节目除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之外,还有很多正面信息,特别是儿童频道有很多节目非常适合孩子观看,对开发孩子智力都很有帮助,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何况现在孩子接触负面信息的来源不只是电视,还有网络以及受到成人世界的耳濡目染。

然而,“海归妈妈”在孩子父亲反对的情况下,依然采取矫枉过正式的“屏蔽教育法”,这不是“海归妈妈”不懂教育规律,而是“海归妈妈”太懂教育,只因为我国电视没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逼得“海归妈妈”选择“屏蔽教育法”,这实质上是对电视节目缺乏社会监督和道德血液的一种无奈的反抗和选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