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南贾镇古县村的“群众路线”

襄汾:南贾镇古县村的“群众路线”

摘要:“民心所向如五指握拳。敢于给村民‘亮家底’,主动让村民‘理家事’,让群众都参与进来,了解村干部这个‘家’是如何当的、事是如何做的。这是古县村这样一个省级贫困村发展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阳春三月,正是施工的好时节,襄汾县南贾镇古县村东,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条宽阔的道路正在向前延伸,给推土机记施工时间的是58岁的原妇联主任张麦英和古县村老年协会的仝今年。

“这台推土机是上午十二点十分停工,下午两点十五分开始施工的”。张麦英从口袋里掏出记工本翻到了3月23日这一页,开始介绍。

进行施工的推土机司机手里也有这样一个记录时间的本。“我们每天都有详细的记录都要核实、签字,我们干的这些活都是义务的。”仝今年介绍说,“包括这条路的选址、招标,我们村的老年协会都参与了”。

2012年以来,古县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让群众参与研究讨论、参与决策执行、参与工作监督。硬是让一个省级贫困村焕发出“精气神”,让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田旱、路窄、村穷,怎么办?依靠群众

村西是七一渠,村东是跃进渠,东南两边都是没有水的丘陵地,古县村就座落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全村1120余口人、2900余亩耕地。地里没水、进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里群众靠天吃饭,年轻人找个对象都很难,盖房子送砖拉瓦都没人愿意来,要不就得给加价——一个“穷”字就是对以前的古县村最好的诠释。

2011年12月,在外闯荡多年的陈俊祥被乡亲们海选为古县村的村委主任,从那一天起,他和支部书记师祖武一起给古县村“当家”。如何让古县村改变“穷模样”?两个“当家人”思谋着,搬掉压在古县群众头上的路、水、穷三座大山还得靠群众,群众的事要群众说了算,群众一块干。

春节过后没几天,党支部、村委会就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选举村民代表和小组长。“当时的选举,那是真选。我们一天晚上一个村民小组,每户派一个代表投票,一个小组选5人,得票最多的就是村民小组长,其他四个人就是村民代表。”村委主任陈俊祥说,“这个村民代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每年还要评议。”让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村民的意愿,古县村还建立了定期评议制度和递补增补制度,评议不合格的村民代表要取消资格,重新补选。

经过这样“较真”的选举,古县村大约10户就有一个村民代表,这些村民代表参与村内事务的研究、决策,对村两委的工作进行监督。大家的事群众说了算,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2013年4月,村里有成立了老年协会,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6个人也参与到了村两委的议事决策之中。

就这样,古县村大大小小的事由以前的村两委研究决定变成了由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年协会四个方面的人员来决定,村内的绝大部分会议也由“两委”会议变成了“四方”会议。

“现在我们村里每一花一笔钱,每做一件事都要公开让老百姓知道,钱花的、事做的我们信服”。古县村的老党员、文化室义务管理员白学义说。

修村委会、还是搞水利工程?群众表决

2013年五、六月间,临汾市扶贫办、市地税局、市农业局结对帮扶古县村,在这些部门的支持下,古县村有了一笔改变村庄现状的资金。“家有百件事,先从紧处来”。当时,古县村的“紧事”一是修水利设施想办法让旱地变水田,二是建设新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古县村两委的办公场所在一个六七十年代建的七间房里,房间的天花板到处掉皮,也很破旧了。但是,这笔资金有限,两件“紧事”,只能干一件,先干什么?村两委交给群众表决。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年协会共53人参与表决,结果51个人都主张修水利。尊重群众意愿,村“两委”决定修建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上马了,水井打成了,要上水,需要安装变压器,变压器安装在那里比较合适?村两委又把决定权交给了群众。在会议现场,老年协会的李光辉建议:把变压器安装的离村子近点,在用电高峰、村子里的电不够用时,这台变压器可以发挥作用。面对李光辉提出的建议,参与讨论的大多数人认为,变压器是专门用于水利设施的,应该距离井的位置近一些;况且,按照规定,这台变压器是不能用作其它用处的,在村委主任陈俊祥的解释下,李光辉同意了大家的意见,变压器的选址问题得到确定。

电有了,输水管道开始铺设了,这时,有群众想把出水口留得离自己的承包地近一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出水口到底怎么留?村两委召开“四方”会议,最终,有了解决的办法,每个村民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田间地头,现场看,当场定,照顾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想法。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