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塑造未来竞争力

教育改革:塑造未来竞争力

摘要:对此,俞敏洪建议,有关部门应限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中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项歧视性政策,调整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办学标准,创造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享有同等待遇和权利。

“教育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中意义重大,因为教育是文化输出的媒介和载体,肩负着启迪人、培养人的使命”。

3月初,英国媒体发布2014年全球大学声誉排行榜。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包揽前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紧随其后,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居第36位、41位。

通常而言,高校声誉对吸引全世界的顶尖人才、产生重大科研创新至关重要,因而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最好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评论说:“教育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中意义重大,因为教育是文化输出的媒介和载体,肩负着启迪人、培养人的使命。”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亦说,教育应该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

在这样的坐标系下,中国该如何改革现有教育体制,使之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

  瞩目高考改革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职业学校单独举行招考等改革措施已经出台,高考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中间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意见,但还在考证它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风险性。总体来讲,要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就是说还要高考,但科目会相应减少。不再分文理科,考卷是一样的。外语考试仍然属于高考的科目,但是考试方式会有变化,一年多考。

袁贵仁的此番表态,无疑承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战略部署。

在这一被誉为“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写有“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牵动人心的字句。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告诉本刊记者,他从媒体看到专家谈高考改革的文章,包括不分文理科、减少科目等,总体感觉过于简单笼统。“不能简单地说不分文理科,因为根据大学学科设置,高中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一个分类,学生对文科或理科的倾向在高中已经显现出来,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保持学科的类别,按类招生,可以说‘大文’、‘大理’,但不能简单地说不分文理科。”

在马敏看来,高考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多方征求意见,方案出台一定要慎重。他建议高考改革需要同时符合有利于学生减负、有利于高校招到好学生、有利于公平这三个原则,高考改革应该在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展开。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直言他对目前媒体披露的高考改革方案“并不满意”。他说,现行的考试方法,实际上是多年改革的结果,比如考试的科目,也是经过不断的试验定下来的,现在要匆匆忙忙地改并不可取,需要让调查数据说话。如果说考试的方式不适宜学生正常发挥,那么应通过调查数据说明这种情况所占的比重,不要让个案涵盖一切。另外,对于有人建议的多元录取,这有一定道理,但还要看到中国的现状,一旦实行多元录取,恐怕伪造奥数、三好学生等证书,跑步作弊等情况就会出现。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尽管教育规划纲要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内容作出明确部署,但从目前的总体推进情况看,改革举措及效果与社会预期仍有差距,公平与效率、近期与长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他主张,“高招制度改革应跳出教育看教育”。

钟秉林分析说,这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呈多样化趋势。比如,有人希望通过改革增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选拔出优秀生源;有人希望通过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均等,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有人希望通过改革为学校和学生减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还有人希望通过改革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读上好的专业。“这种多元化的诉求,一方面增强了改革的驱动力,使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目标诉求差异很大,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导致众说纷纭、众口难调,难以形成改革的共识与合力,加大了改革推进的难度。”钟秉林说。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说,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教育制度,也是社会管理制度,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教育领域,更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高考改革既承载着教育的功能——为高等学校提供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依据;也承载着社会使命,比如改变个体命运、跨越城乡区隔等。此种现实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得不“内外兼顾”:在教育制度的内部来说,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将合适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学校,使两者之间匹配;就社会制度的外部而言,则需要对接社会公平等全局性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