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2)

如何看待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2)

金砖国家今后的发展潜力

从综合条件来看,金砖仍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出现严重恶化,面对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整体形势,金砖国家也在深挖内部发展潜力,通过深化改革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即便在出现经济减速的情况下,中国、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外汇储备仍然很充分,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整体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中国一国的外汇储备2013年底达到3.82万亿美元。中国、巴西等国家对外来直接投资仍然颇具吸引力。2013年中国和巴西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分别达到1176亿美元和664亿美元,显示出在两国经济减速的情形下国际投资者依然对两国的增长持乐观态度。[①]虽然巴西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2013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占到GDP的3.66%,比2012年增加了1.25个百分点,而这主要是受制于2013年外部需求的乏力。在这种形势下,巴西政府更加注重内部挖潜,加强2011至2014年加速增长计划的执行力度,借助举办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契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对教育、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甚至试图扭转拉美社会偏重法学教育的偏好转而注重培育理工科的科技人才队伍。从更加宽广的时空来考察,金砖国家之所以能在本世纪头十年实现快速发展,与这些国家推行的经济改革与大力拓展外部经济关系密不可分。这些改革及其红利帮助金砖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几年里维持了优于欧美国家的经济表现。近两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势必会对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的金砖国家,也对金砖国家增长的模式提出挑战,这些只有借助深化本国的改革才能成功加以应对。从目前的反应来看,中国、巴西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均在谋求国内的经济结构转型,这种态势是金砖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依托。

金砖国家集团内部的经济合作潜力巨大。谈到金砖经济前景,人们常常说中国是制成品工厂,印度提供服务业,而巴西和俄罗斯提供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这种有失偏颇的概括实际上点明了金砖国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比较优势,也表明了金砖国家开展相互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展望未来,这种互补性也是未来金砖相互合作的增长点,实际上围绕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大项目合作在金砖国家之间表现的很明显。当然,仅仅着眼于这种互补性无疑是短视的,也是缺乏可持续性的。正因为如此,特别是随着美欧推动新一轮的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进程加速,金砖国家相互的经济合作面临着提升合作水平和质量的挑战。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过于突出金砖国家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说流于简单,忽视了金砖国家在先进制造业、通讯、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成绩与前景。实际上,巴西在支线飞机、热带农业、生物制药,俄罗斯在军工产业,印度在医药、服务业以及南非在金融服务业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申报专利的数量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基于这些被忽视的比较优势,金砖国家相互之间已经开展了很好的合作,比如中巴在地球资源卫星、支线飞机等项目上的合作,中国与巴西、南非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金砖国家内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等都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金砖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也发展很快,2002-2012年,金砖国家内部之间的贸易年均增长10%。中国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此前美国占据该位置长达80年。尽管印俄、印巴与巴俄之间的贸易绝对数量还很低,但这也意味着未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随着金砖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日益提升,这些经济合作的潜力将会得到逐步释放。

长期来看,基于金砖自身的经济转型、人口红利和市场规模效应,结合改善的外部经济环境,金砖国家的长期经济前景值得期待。面对经济行为的环境友好导向、社会友好导向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将会蕴含更多的社会责任。经济行为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在金砖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将难以回避。金砖国家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形下纷纷转向启动内需,然而内需型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要求更高。事实上,一个受到国内就业、社会和环境严重制约的经济体事实上是很难启动内需的。中国新近出台的经济政策,诸如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财政比例、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社会保障和实验自由贸易区等举措,正是依靠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来培育内需型经济和更高的国际竞争力。巴西也在加强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教育、卫生和医疗等提升人口素质。金砖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显然是积极的,这有利于其在未来的经济合作中把握机遇。金砖国家在未来五年有望培育出一个相当庞大的中产阶级。中国、巴西等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汽车消费市场。金砖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格局正在发生蝉变,在巩固与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之时,金砖国家大力开拓了与包括成员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这既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增强金砖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此外,金砖国家自身机制性合作也增强了其对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免疫力。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决定设立总额1000亿美元紧急储备机制和新发展银行,这是峰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机制性倡议。外汇储备库倡议有助于金砖国家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借助相互支持加强国内金融稳定。在美联储释放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信号后,部分金砖国家出现了美元外逃的现象,外汇储备库显然为金砖国家应对此类危机提供了手段。类似中巴30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之类的货币合作,长期来看有利于促使世界主要货币政策更加负责,也可以减少金砖国家相互贸易的结算成本,进而促进国际货币的多元化。金砖智库论坛与金砖工商理事会的建成也有助于金砖国家分享知识创新和增进工商界的经济合作机会。金砖城市论坛也在次国家层面加强了联系。总体来看,目前金砖国家机制在成员国国内社会的知名度还不高,普通民众对这些成员国的认知和接触水平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自身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旅游环境的舒适度与安全程度、经商环境的友好度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加之金砖国家的市场文化和政治制度差异很大,唯有高度机制化的合作可以全方位推动金砖作为一个集体的凝聚力,进而释放出合作的多重效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