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作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2)

以转作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2)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执政作风建设,也是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自我革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转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而且提升了各级执政骨干队伍的能力,实现了“治党”与“治国”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治理民主化 

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科学决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系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不断完善,为尊重群众意愿、推进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制度、议事决策规则、重大问题咨询论证制度等,不仅使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进一步完善,而且发展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积极推动群众有序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执政作风是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着眼于解决党“如何领导”中的作风问题,又着眼于搭建“人民如何参与”的制度化平台,推倒了无形的墙,建起了连心的桥。从征求群众意见到向群众通报情况,从整改顺着民意抓到效果交由群众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使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更加民主,而且使人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

着力建章立制,推进治理制度化

建章立制体现了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改善民生的治理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边改边建、边整边建,把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与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机制统一起来。一方面,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真正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章立制体现了转作风与提绩效的内在统一。转变作风最终要落实到提高治理绩效上。提高治理绩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治理绩效取决于投入产出比,是讲成本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建章立制禁止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进行不必要的公务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提高治理绩效。另一方面,治理绩效还取决于单位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通过建章立制大力推行权力下放、限时办结等,严厉整治人浮于事、办事拖沓等问题,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执笔:李 毅 李清华)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