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以“赶考”精神交满意答卷(2)

[光明日报]以“赶考”精神交满意答卷(2)

摘要:每个人都有影响一生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充满了无尽的艰辛。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说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那样,无私无畏,把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把爱献给西藏的父老,献给边疆的孩子,献给伟大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谨记“赶考”教诲 携手共创辉煌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带着“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去回答“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回顾这65年,我们党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65年的奋斗与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超越自我的“赶考”史。“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的政治保证,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座右铭,成为跳出历史周期律、“考试合格”的法宝。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赶考”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的焦裕禄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牢记“两个务必”,落实“三严三实”,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誓言。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求以优异成绩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赶考’远未结束”则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是“两个务必”著名论断的诞生地,也是“赶考”精神的发源地。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和资源,河北把中国梦和“赶考行”结合起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既强调树立远大理想,又强调艰苦创业实干奉献,使“中国梦·赶考行”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为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活动中,河北注重总体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研究阐释,深挖思想内涵;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培树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赶考”意识、弘扬“赶考”精神、增强“赶考”能力,在燕赵大地上掀起了“以梦促行、以行筑梦”的热潮。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凭借其良好的承载性、导向性、传递性、带动性,汇聚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确保河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赶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们对“中国梦·赶考行”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报道,如对今天到会的塞罕坝先进群体代表以及保定学院毕业生群体代表的报道,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肯定,也使报社全体同志精神得到了洗礼,工作得到了提升。实现“中国梦”,再踏“赶考”路,河北省率先发力,光明日报社愿一路同行。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形式,坚持“三贴近”,通过大力宣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充满活力和生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何东平)

 圆梦与“赶考”

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行程,始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历史节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由两大目标导引前行。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个目标的递进,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行程。1949年的“进京赶考”,恰恰处于两个目标的衔接之处,处于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从打碎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转折关头。在这样的关头,如何看待我们的未来行程,毛泽东说得非常清楚:革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换言之,我们党此时只是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上篇”,要谱写好中国梦的“下篇”,那将是更为艰巨的奋斗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所以,没有“赶考”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进军。

那么,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赶考”路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1949年的“进京赶考”之所以能够留下深沉的历史回响,关键在于它强烈的“赶考”意识背后蕴含着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可以说,西柏坡精神,也是一种我们要永远坚持和发扬的“赶考”精神。正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所总结的那样:“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6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辱民族复兴的使命,牢记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奋斗在“赶考”路上,进而创造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还概括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概括,既揭示了我们党在建设年代的“赶考”精神,又昭示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所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从“赶考”起点到建设年代,从建设年代到改革时期,我们在“赶考”路上的精神风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河北省充分利用西柏坡精神发源地的资源优势,以“中国梦·赶考行”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

在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的时候,在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来越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接下来的“赶考行”,是不好走的;交出好的答卷,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更加不容易了。这里面,无非是“赶考行”三个字。一个是“赶”,就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所面临的考验要有紧迫感;一个是“考”,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回应历史和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期待;一个是“行”,就是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梦成于道,梦成于干。(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 晋)

 以“赶考”精神铸绿色奇迹

在“3·23”赶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这样的座谈会上代表塞罕坝林场发言,我很激动。因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的“赶考”精神,正是铸就塞罕坝绿色生态奇迹的动力源泉。

一、艰苦创业铸就绿色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面积140万亩,1969年初划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至今。52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在高寒荒漠地区成功造出112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以不足全省1.3%的林地,培育了全省10%的森林蓄积,建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塞罕坝的万亩林海不仅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也实现了为首都防风沙、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

二、绿色坚守源于信念坚定。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召,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开赴坝上与当地242名干部、民工一起,向浑善达克沙地宣战,向生命极限挑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