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场长刘文仕为首的第一任领导班子,带领老一辈塞罕坝人面对零下43℃的低温,以及“一场风沙刮半年、半年积雪半年旱”的恶劣环境,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没有房子,就住库房、搭草棚、挖地窨子;缺少粮食,就用盐水煮莜麦粒,窝窝头、莜面就着咸菜当作一日三餐。长期生活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塞罕坝的第一代职工去世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2岁。
护林员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的望火楼里,十二年如一日守护着万亩林海,在大雪封山的冬季常常干粮果腹,雪水充饥。
我们塞罕坝人在坝上高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数十年来艰苦创业、默默坚守所秉承的精神,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的弘扬和延续。
三、以“赶考”精神续写生态华章。当前,河北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大考”,塞罕坝人有义务、有责任在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增林扩绿、严格保护、提质增效、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林业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塞罕城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现代林场;建立完善森林资源管护、应急处置等一整套制度体系,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坚守,矢志不渝地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作出更大的贡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 田 军)
在西部大地书写青春梦想
我叫司会平,保定学院2003届毕业生,现在是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汉语教师。如果说当时的选择是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历经十几年的思考、沉淀后,现在则是自然的责任与泰然的坚守,也更理解了“赶考”精神的内涵。
一、选择时的一份担当。我入学那年,正是15名学长到新疆且末支教那年,入学时我们观看了学校拍摄的《到西部教书去》电视片,感到特别震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2年学校又有10名同学选择去西藏教书。我一直记得2002届学长闫俊良谈到他选择西藏的初衷是“为了感恩”。原来,闫俊良是用国家的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他说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点事情,这样才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学校的教育。
保定学院厚重的校园文化在每位学子心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责任感伴随我们走过大学三年。2003年8月,我如愿以偿,和同学一起奔赴日喀则。
二、坚守中的一种信念。我曾看过闫俊良和岳刚的工作日志,他们的坚守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他们这样记录:
分配(2002年7月)。“我们被分配到南木林县的一所中学任教。海拔4400米。走的时候上了一辆绿帆布篷的蓝色东风大卡车,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苍凉,甚而落了几滴伤感的眼泪。但既然选择了这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恶劣都要坚持下去。”
住地(2002年7月)。“我们被安排在县城边上‘老车队’的一个院落里面。两排平房,都是土坯房子。前面一排房顶覆盖的是树枝和茅草,再加泥块,后一排则是铁皮顶子。雨天时,房子会漏水,滴答声不断;晴天时,房顶上会掉土,老鼠和蜘蛛也是常客。”
生活(2003年5月)。“学校被大山遮挡,最晚的时候要11时太阳才出来。只有这段时间风小点,可以在户外活动一下,下午2时就开始刮风。南木林县地势高,煮面条都需要高压锅,到河里打水做饭,燃料只有牛粪,饭菜常常做不熟,只好生吃。”
幸福(2005年6月)。“在这里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不舍。中考结束了,格桑央吉专门送来了一书包土豆。看着孩子们长大,心里很满足。我要做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亮的蜡烛,用青春和生命之爱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理想之灯。”
三、收获的那些幸福。十几年的努力,我成长为“教学能手”“汉语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走了三届毕业生,每届升学率都近百分之百,也有学生被北大录取。看着学生们成长,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每个人都有影响一生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充满了无尽的艰辛。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说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那样,无私无畏,把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把爱献给西藏的父老,献给边疆的孩子,献给伟大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司会平)
(文字整理:耿建扩;图片提供:郭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