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如何突破负面思维的束缚 (2)

中美如何突破负面思维的束缚 (2)

中国的“心结”

与美国的思维和行为相对应,中国方面同样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利于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心结”。

源于民族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思维。如今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早已具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意涵,在包括气候变化、防扩散等广泛范围内加强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相反,否认全球化,只关注自身问题不仅与时代相悖,也与自身发展逻辑相悖。这种国家中心主义思维突出地表现为“自扫门前雪”的孤立心态,例如国内仍然有部分民众基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理由,对参与国际合作和承担国际义务持消极甚至反对态度。这种心态不仅与我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符,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须知,任何实力都不会自然地转变为权力,只有通过切实履行与之对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

源于历史经验的悲情思维。自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了太多屈辱与磨难,而且每每在获得重大发展机遇时遭遇外来势力的破坏。如清朝末年的变革因甲午战争而遭受重创,民国期间经济的蒸蒸日上受阻于日本的侵华。如此的历史经验使得部分国人具有一种受害者的悲情意识,往往因在历史问题上的耿耿于怀而使得国际关系发展止步不前;或是在国际问题上对他国行为反应过度,如一谈到中美关系就动辄以“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心理看待美国的一举一动。

源于自信心上升的冒进思维。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于是“韬光养晦”在部分国人眼中已不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信条,而成为一个可以讨论的议题。这种思维集中表现为盲目冲动的爱国情绪。在面对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每个国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了国家利益而奔走,但在现有国际格局下,如何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和周旋是一门艺术,盲目的爱国行动往往使国家外交空间压缩、甚至授人以柄,导致事与愿违。

如何放下“包袱”打开“心结”

解铃还须系铃人,思维层面的阻碍因素只有通过思维层面的调整才能加以克服。通过主动调适彼此的认知,调整各自的宣传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和交流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建构一种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健康思维。

对宣传方式的调整。我国宣传部门在对外宣传时要调整原有的话语方式和操作方式,要以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熟悉的话语向他们展示我国的外交方针和利益诉求。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在美国的焦虑感上升的时刻,更要注意对美国的宣传,要在准确表达我国合理诉求的同时避免在词汇、语句、方式方面无谓地触痛美国的神经,从而有效地消除他们源于自信心下降而导致敏感思维。

对合作领域的拓展。鉴于目前中美两国薄弱的互信基础,两国之间应大力拓展在某些具体领域的合作。在现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其次是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与平衡的增长;再次是达成创建新的生态环境的全球共识。在解决或管理这些问题方面,北京和华盛顿无疑拥有共同的利益,同时也符合美国人“议题―合作―互信―框架”的思维模式。两国如能在上述领域通过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必将使源于实用主义的矛盾思维和源于民族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思维逐步趋于弱化。

对交流机制的拓宽。两国关系要长久、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认同,而这种认同和认知是建立在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在后危机的时代,更应该注重两个层面的交流。一个是领导层面,另一个就是青年层面。支持和鼓励中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对话,让更多美国的年轻人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了解中华的文化;同时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去到美国,认识美国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源于历史经验的宿命思维和悲情思维,实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