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巨人之路”及其海岸(2)

世界自然遗产——“巨人之路”及其海岸(2)

鬼斧神工的仙境

美丽的传说仍在传诵,但是这道通向大海的巨大天然阶梯之谜,被地质学家们揭开了谜底,原来它是由火山熔岩的多次溢出结晶而成,独特的玄武岩石柱之间有极细小的裂缝,地质学家称之为“节理”,熔岩爆裂时所产生的节理一般具有垂直延伸的特点,在沿节理流动的水流的作用下,久而久之形成这种聚集在一起的多边形石柱群,加上海浪冲蚀,将之在不同高度处截断,便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石柱林地貌。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横截面宽度在37~51厘米之间,典型宽度约为0.45米,延续约6000米长。这些石柱构成一条有石阶的石道,宽处又像密密的石林。这些柱子大都是六边形的,其中也不乏有四边形、五边形、七边形和八边形的柱子,岬角最宽处宽约12米,最窄处仅有3、4米,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这里,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以上,最高者可达12米左右,上面凝固的熔岩大约有28厘米厚。也有的石柱隐没于水下或与海面一般高。站在一些比较矮小的石块上,可以看到它们的截面都是很规则的正多边形。不同石柱的形状具有形象化的名称,如“烟囱管帽”、“大酒钵”和“夫人的扇子”等。这些石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延伸向大海,宛若鬼斧神工的仙境。这种地形在全球许多地方也有呈现,比如苏格兰、冰岛南部、中国江苏六合县的柱子山,但都抵不过这里的气势壮观,画面完整美妙。

这些石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延伸向大海

这些石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延伸向大海

完美的柱状玄武岩石

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仅是峻峭的自然景观,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巨人之路”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天然的玄武岩。白垩纪末,雏形期的北大西洋开始持续地分裂和扩张,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扩张的中心,也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的岩浆从中脊的裂谷中上涌,覆盖着大片地域,熔岩层层相叠。当时,北大西洋的主体位置已定,但它的边界则处在形成和变化阶段。北美大陆与亚欧大陆虽已分离,但现已分离的北美大陆和欧洲之间新形成的海道依然处在发展之中。大约八千多万年前,格陵兰的西海岸与加拿大分离,但东南海岸仍与对面的不列颠群岛西北的海岸紧紧相连。大约两千多万年后,这些海岸开始分离。这一系列的地质变迁,导致大西洋两岸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现在的斯凯岛、拉姆岛、马尔岛和阿伦岛上,以及在苏格兰本岛的阿德纳默亨角和南部的爱尔兰的斯利夫·加利翁、克利夫登和莫恩均有大的火山。这些古老的火山在其初期时景色一定十分壮观,但有关当时的情况所留下的最重要的记录就是洪水、高原和玄武岩。

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

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

“巨人之路”是柱状玄武岩石这一地貌的完美的表现。贾恩茨考斯韦角的玄武岩石柱自形成以来的千万年间,受大冰期的冰川侵蚀及大西洋海浪的冲刷,逐渐被塑造出高低参差的奇特景观。每根玄武岩石柱其实是由若干块的六棱状石块叠合在一起组成的。波浪沿着石块间的断层线把暴露的部分逐渐侵蚀掉,石柱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把松动的搬运走,导致巨人之路呈现台阶式外貌的雏形,经过千万年的侵蚀、风化,最终,玄武岩石堤的阶梯状效果就形成了。其实在4000~6000万年前,德干高原也形成了70万立方千米的玄武岩熔岩。一股股玄武岩熔岩从地壳的裂隙涌出,像河流一样流向大海,遇到海水迅速冷却变成固态的玄武岩并收缩,结晶,岩浆的凝固过程中发生了爆裂,而且收缩力非常平均,于是就形成了规则的柱状体图案,这些图案通常成六棱柱。这种过程有点像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层淤泥在阳光的暴晒下龟裂时的情景。玄武岩熔岩石柱的主要特点是裂缝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以从顶部通到底部。结果就形成了独特的玄武岩柱网络,所有的玄武岩柱不可思议的并在一起,其间仅有极细小的裂缝。由于火山熔岩是在不同时期分五六次溢出的,因此峭壁了形成多层次的结构。

责任编辑:加佳,蒙时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