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演讲范儿”(2)

习近平的“演讲范儿”(2)

演讲方式

找渊源寻共鸣、善用比喻讲故事

在外事活动中,提及两国彼此之间的渊源,可以迅速产生共鸣。在习近平的演讲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共鸣”痕迹。

3月27日,在法国演讲时,他谈到毛泽东和戴高乐在冷战期间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的两国友好交往。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时,他讲述了墨西哥著名作家帕斯曾将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庄子的思想翻译成西班牙文。

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习近平多次说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到国家之间要民心相通,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相亲的事例:在德国演讲时,他分别列举了德国友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时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以及葡萄专家诺博无偿向山东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的故事。在法国,他列举了把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医生贝熙叶,以及在四川汶川地震期间舍身守护困在电梯的小女孩的军医乌埃尔。

习近平在演讲中擅用比喻。在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他用布鲁日的“桥”含义比喻其欧洲之行就是“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习近平曾以“春”为喻,阐述中国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看法和对国际关系的立场主张。

除了向到访国表达中国的外交主张,习近平还在多次演讲中谈及中国改革,语气坚决。

2013年9月5日,在G20峰会上他表示,“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在德国的演讲中,他表示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将呈现更多契合点。

“儒生”气息

引经据典和“大白话”结合

引经据典是演讲学的基本功,而习近平在演讲中频频引用诗词、俗语,多次熟练地提及各国文学,显示出其热爱阅读的“儒生”气息。

细心的读者可以观察出,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上并不是完全按照讲稿推进的。他在总结50年来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时,提炼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四组词语,随后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来具体阐释其含义。其中,在阐述“相互理解”这个章节后话锋一转,用了474字讲述了他本人对法兰西文化的理解。几十个法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家及作品习近平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他引用歌德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国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他还列举出歌德、席勒、康德、马克思、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在哲学、文学、音乐领域的巨擘。习近平强调称,“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