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打部委擦边球忽悠干部骗钱
既然明知是忽悠,直接回绝不就行了吗?当记者抛出疑问时,受访者都直言没那么简单。睢宁那位干部说:“关键就是很难分辨真假,对我们基层单位或者企业而言,可不想得罪部委办局,万一真是哪个部委的下属机构呢,万一真和哪个领导关系很铁呢?”
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一直对部委下属机构进行精简,一些部委也经常声明自己是“被冠名”“被组织”,但现在打擦边球的依然很多。
北京某部委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下属机构,现在不敢这样乱搞。这些到处骚扰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的,一部分是真有点关系,通过一些部门或领导搞个挂名权或合作权,“草台班子”就搭起来了;另一部分则什么真东西都没有,骗一笔是一笔。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一边是不接电话被动地“躲”,另一边是忽悠大军有增无减。中央三令五申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但社会上利用权力胡乱作为的现象仍然不少。对此,不仅要限制有关部门自身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溢出效应”也要高度重视,把权力从根到叶都关进笼子,从根子上让这些人无法钻空子。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要敢于直接说“不”。不可否认,正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心理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类现象。
为什么会有“010恐惧症”?
近日有消息称,区位号是“010”的电话,让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头疼甚至紧张,乃至被他们设定为“骚扰电话”。“010”代表着北京来电,他们害怕的原因有几个,第一:这样的电话可能是从自己的上级打来的,担心不接或者接了说错了话,怠慢了领导。第二,这样的电话可能是央视之类国家媒体对存在问题的采访,担心自己的错误被媒体曝光,因为之前确实有人利用电话索要“封口费”的。这种敲诈行为必须绳之以法,但具体到地方官员,能被一个电话号码吓到,还是因为自己有见不得人的软肋,甚至有不可告人之处,而很多问题甚至就是被这样的电话“诈”出来的,能让类似电话失去“魔法”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古人说的“无欲则刚”,只有当人没有或者很少贪欲的时候,为人处世才可能刚正。
之前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为官者,低调是最多的行为方式,所谓低调其实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包括在职时,不敢说真话,随大流,采取惯性思维,遇到事情左顾右盼等。在对“您认为中国低调官员占有多大比例”的回答中,高达71.23%的受调查者选择占“绝大多数”,20.66%的受调查者选择“大多数”,两项合计高达91.89%。之所以低调,无非是不想成为出头鸟,不想引人关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自己的行为经不起众人端详,经不起法规检验,另一个原因则是,高调会伤人,伤了人自己也就少了条后路,这显然是与无欲则刚相悖:一个清廉之官可以在任何时候,敢于接受任何方式的检验,这样的人,也没必要给自己留后路。
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无论是“010”的区位号电话,还是艳照敲诈,都属于违法犯罪的“鬼”,不管其动机如何,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但是,这些坏事似乎也多了好的一面,无形中对每个官员都多了一次考验,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才不会被各种各样的“鬼”吓倒,也才能使敲诈这个“产业”失去生存土壤。
基层官员“010恐惧症”恐的是权力魅影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大概10年前就有媒体梳理过此类现象,并引发社会反思。如今看来,这一怪象远未绝迹,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北京来电不外乎四种:推销图书、画册、邮册、纪念币的;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参评各类奖项的;邀请参加各类高端培训、研讨会、考察的;自称新闻单位要做正面有偿新闻或收负面“封口费”的。无论哪种情况,接到电话者只要付之一笑,或严词拒绝即可,恐惧何来之有?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一些人之所以恐惧北京来电,实是恐惧来电背后的权力魅影。不少北京来电善于拉大旗作虎皮,有的冒名“中南海邀请”,有的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有些一看就知骗局,可也有打着国家部委或部委下属机构幌子的,令人不知深浅,防不胜防。如果不假思索就拒绝,后果会不会很严重?徐州睢宁一名官员就说,有的北京来电喜欢拿大帽子压人,“有一次我们一个镇长就被一个推销理论书籍的唬住了,到处找关系打听,结果查出那个电话和其所说的单位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才安了心”。可是,假如真有关系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