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部经济调查:差异化竞争的未来之路 (2)

中国总部经济调查:差异化竞争的未来之路 (2)

“总部”效应

从1999年到2013年,北京、上海为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各自殚精竭虑。而与政府亮起的一路政策绿灯相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城市带来的回报是否同样诱人?

“北京总部企业以占全市0.4%的单位数、25%左右的就业人数、40%左右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市近一半的增加值,实现了全市近六成的收入和税收。”2013年,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总部经济发展处公布的这组数据显示,“总部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上海纳税百强企业中,有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其中包括IBM、欧莱雅、飞利浦、小松、卡夫、资生堂等。

较大的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目标首先是以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来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

根据赵弘对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效应的研究,税收贡献只是其中之一,且在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这一作用重要性也在减弱。

他说,“跨国公司的进入,给区域带来了创新机制,这种机制包括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扩散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

同样作为“总部经济”的重要力量,内资企业总部为何长期不够被重视?赵弘认为,这是因为,前20年国内企业发展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同时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普及,国内企业总部---制造分离成本很高,少有总部迁移案例。

而2013年,北京在鼓励政策上将内外资企业统一起来,“是把吸引企业总部提到总部经济的战略高度上,和单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内涵不一样,总部的范畴、地位、作用也不一样”。赵弘说,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部对城市起到劳动就业、消费带动、税收贡献、产业乘数、社会资本等效应,后者为企业提供发展要素,“两者是一种双赢”。

国际比对

2014年2月,北京市商务委宣布:北京已拥有48家全球500强企业总部,首次超越东京,问鼎全球。

就本刊记者采访搜集到的信息而言,从全球范围来看,作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北京、上海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首先是数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副研究员彭羽在《总部经济发展之路》一文中指出,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统计,2012年已有约42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上海作为国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2013年底这一数量不足500家。

第二是我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跨国指数”不高。所谓“跨国指数”,是指一个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这代表其海外扩张能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指数可以达到60%以上,我们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赵弘说。

第三是创新能力还不强。以北京为例,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多是以央企为主,这类企业的发展能力多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垄断,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政策红利会减少,真正的创新能力不足将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四是我国的许多跨国公司还缺乏核心产品与核心品牌。

此外,尽管在吸引企业总部的经济、政策优惠上,北京、上海不遗余力,但投资软环境上---比如商务服务质量、法律制度、政府工作效率等---也是影响企业总部落户的因素。赵弘说,从企业总部数量、规模、质量方面,京沪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城内逐鹿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稳居第一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引领全国。”赵弘主编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结果显示,在对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从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六大方面50多个指标评价,4个一线城市连续8年位列前四。

而优质企业总部资源有限,各个城市对“总部经济”的发展热情不断升温,除了与新加坡、东京等城市开展抢夺之外,实力接近的4个一线城市之间,甚至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也开始了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外埠企业总部的争夺。

北京市商务委2013年公布第一批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名单,包括8个园区构成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4个“总部经济发展新区”以及6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上海在2006年4月,总部经济促进中心曾经发布首张总部经济地图,圈定了16家将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经济基地;

广州拥有环市东CBD、天河北-体育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等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三大总部经济板块;

深圳目前重点打造的总部经济区,包括福田中心区、后海中心区、留仙洞片区、深圳湾高新区和龙华核心区等五大区域。

被授予“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新区”称号的4个园区均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具有明确规划和发展总部经济的明确产业定位”。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看来,“规划和定位很难被严格遵守”。各区域之间的竞争容易陷入无序的尴尬中。

“有些总部经济集聚区本身的商务资源有限,为了吸引跨国公司或者国内大中型企业总部,采取给予优惠政策或者政府补贴的形式发展总部经济,其结果往往造成一座城市内部总部经济在小范围城区内的集聚,而在整个市区范围内相对分散的局面,形成各个集聚区在功能层次上的同构性,失去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的应有意义。” 上海社科院学科科研处处长李安方在《上海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说。

陈秀山认为,“政府要做的是给企业一些引导,对招商作一些有限的调节,但不可能完全干预。”

而对于各城市之间,尽管因为特色不同,吸引企业总部的产业类型有别,但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之下,对优质企业总部资源的争夺只会愈演愈烈。

学界呼吁,城市对总部经济要开展差异化竞争。而北上广深则被赋予趟出“差异化之路”的重要使命。

本文关键词: 差异化竞争 经济调查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